
虚妄不实。 宋 叶适 《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后侍从相踵,至 纲 三世,卓然异材,宜於内外善类合一,追述祖德,销熄诬谩, 太史公 所谓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世家之流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一篇:“ 唐 宋 而后,作者弥繁,中间诬谩失真,妖妄荧听者,固为不少,然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
“诬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文献来源综合理解:
一、基本含义
拼音为wū màn,核心意义包含两方面:
二、结构与用法
三、法律与社会影响
诬谩行为可能构成诽谤罪,需承担法律责任,同时会对个人名誉和社会信任造成损害。
总结
该词兼具“内容虚假”和“主观恶意”的双重性质,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在学术讨论中多指不实内容,在人际或法律层面则强调诽谤性质。
《诬谩》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进行错误的指责批评或毫无根据的中伤攻击。这个词用来形容诬陷他人,蓄意抹黑他人的行为。
《诬谩》的部首是“言”,表示与言辞语言有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
《诬谩》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古籍中的诫子书中首次出现了这个词。它在文言文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广泛采用,成为了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汇。
《诬谩》的繁体字为「誣謾」,与简体字写法相比只是字形上的差异,表示的含义完全一致。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诬谩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由于汉字的演变和改革,确切的古代写法可能有所变动。
1. 他无中生有地诬谩了我的名誉。
2. 别人对他的好意他却视为诬谩。
3. 不要随意进行诬谩攻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纷争。
4. 他经常以诬谩他人来掩饰自己的错误行为。
1. 诬谩他人
2. 诬谩中伤
3. 诬谩攻击
1. 诽谤
2. 中伤
3. 诋毁
1. 真实表扬
2. 赞美
3. 称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