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状的意思、谨状的详细解释
谨状的解释
行状、书状结尾常用语。谓敬谨陈述。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易名之典,请遵前烈。谨状。” 唐 李德裕 《与桂州郑中丞书》:“伏恐製序之时,要知此意,伏惟详悉。谨状。” 宋 汪应辰 《柴君墓志铭》:“谨状叔父行实,授诸执事者,惟先生幸而铭之。” 清 焦循 《拣选知县李君滨石事状》:“今适当修府县志,奈何不编次其本末,以乞於大人先生,或赖以不朽。 循 不敢辞,谨状。”
词语分解
- 谨的解释 谨 (謹) ǐ 慎重,小心:谨慎。谨严。谨防。勤谨。谨小慎微。 郑重,恭敬:谨启。谨祝。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状的解释 状 (狀) à 形容,样子:状貌。奇形怪状。 情况,情形:状况。病状。现状。 叙述,描写:状语。状其事。写情状物。 旧时叙述事件的文辞:行状。诉状。供状。 特种格式的凭证:奖状。委任状。 笔画数:;
专业解析
“谨状”的汉语词典释义
“谨状”是一个古代汉语中的礼节性用语,主要用于文书结尾,表达恭敬、慎重地陈述或呈报之意。其核心含义可分解如下:
-
“谨”的含义:
- 表示恭敬、慎重、严肃认真的态度。在文书中使用“谨”字,体现了书写者对所述内容及阅读对象的尊重和谨慎对待。(参考《汉语大词典》“谨”字条释义)
-
“状”的含义:
- 本义指形状、形态。
- 引申为陈述、记述事情或情形的文书。在古代,“状”是一种常见的上行公文或私人信函中用于说明情况、陈述事实的文体。例如“行状”(记述死者生平)、“诉状”、“禀状”等。(参考《汉语大词典》“状”字条释义;《古代汉语词典》“状”字条释义)
-
“谨状”的合成义:
- 将“谨”与“状”结合,“谨状”即表示“恭敬地陈述(如上)” 或“郑重地呈报(如上内容)”。
- 它通常出现在文书(尤其是上行公文、奏疏、书信、行状结尾等)的末尾,作为结束语,相当于“恭敬地写下以上内容”或“特此郑重报告”。其作用类似于“谨启”、“此致敬礼”等现代文书结尾敬语,但更强调所述内容的庄重性和对受文者的敬意。(参考《辞源》(修订本)“谨状”条释义;《古代汉语词典》相关体例说明)
“谨状”是一个具有特定语用功能的古代文书用语,意为“恭敬地陈述如上内容”或“郑重地呈报”。它由表示恭敬态度的“谨”字和表示陈述性文书的“状”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正式文书结尾,体现书写者的谦恭与慎重。
权威来源参考依据:
- 《汉语大词典》:中国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之一,由数百位专家历时十余年编纂完成,收录词条宏富,释义详尽,引证丰富,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参考。
- 《辞源》(修订本):中国第一部现代大型综合性辞书《辞源》的修订本,专注于古汉语词汇和古代文化知识,释义精当,溯源清晰,是研究古代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必备工具书。
- 《古代汉语词典》:专门收录古代汉语词汇的词典,注重词义的历时演变和古代文献中的实际用例,对理解古籍中的词语含义和用法有重要参考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谨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正式文书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在行状、书状等正式文书的结尾处使用的敬语,表示恭敬、谨慎地陈述内容。其中“谨”强调恭敬态度,“状”指陈述或信函形式。
二、具体用法
-
文体功能
主要用于三类场景:
- 为逝者请求谥号(如南朝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 为史书编纂提供人物生平资料
- 请求撰写墓志铭(如宋代汪应辰《柴君墓志铭》)
-
结构位置
作为文书结尾固定用语,常见于行状末尾,例如唐代李德裕书信结尾的“谨状”。
三、历史演变
该用法最早见于南朝文献,唐代功能定型,明清时期仍沿用(如清代焦循《拣选知县李君滨石事状》)。其发展反映了古代应用文体中等级制度与礼仪规范的特点。
四、现代价值
虽已不常用,但作为研究古代文书制度、礼仪文化的重要语料,在文献学领域仍具学术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报录人伯氏不讳之门卜正常羲侈家持盈守成储宫春孟村球东头供奉逗乐酆剑封桥风素浮烟拊噪贯斗双龙管浅绲带过状孤烟海军衫浩皛黑窄荒火计勘惊天地泣鬼神荆蓁极眺狷狂刊登吭唷鹿卢榜麦畿卖笑追欢眉子砚模拟木嚼猱进弄优欧刀浅显易懂清旷三不时赏不踰日摄判私童史丝微缩屋称贞台符天井窑填砌挺举题销退屈徒属委权武乡试悉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