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状、书状结尾常用语。谓敬谨陈述。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易名之典,请遵前烈。谨状。” 唐 李德裕 《与桂州郑中丞书》:“伏恐製序之时,要知此意,伏惟详悉。谨状。” 宋 汪应辰 《柴君墓志铭》:“谨状叔父行实,授诸执事者,惟先生幸而铭之。” 清 焦循 《拣选知县李君滨石事状》:“今适当修府县志,奈何不编次其本末,以乞於大人先生,或赖以不朽。 循 不敢辞,谨状。”
“谨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正式文书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指在行状、书状等正式文书的结尾处使用的敬语,表示恭敬、谨慎地陈述内容。其中“谨”强调恭敬态度,“状”指陈述或信函形式。
文体功能
主要用于三类场景:
结构位置
作为文书结尾固定用语,常见于行状末尾,例如唐代李德裕书信结尾的“谨状”。
该用法最早见于南朝文献,唐代功能定型,明清时期仍沿用(如清代焦循《拣选知县李君滨石事状》)。其发展反映了古代应用文体中等级制度与礼仪规范的特点。
虽已不常用,但作为研究古代文书制度、礼仪文化的重要语料,在文献学领域仍具学术意义。
《谨状》是一种文书,用于向上级或有关部门陈述请求、代表或报告事项,以表示恭敬、谨慎之意。通常用于公文、信函或正式文件中。
《谨状》这个词可以拆分成“讠”、“言”、“⻍”和“⺆”四个部首。根据笔画可以分为11个笔画。
《谨状》一词源于汉语,是基本词义的表达方式。它的繁体写法为「謹狀」。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谨状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字形的基本结构和意义仍然与现代写法相似。
1. 这是我对上级的谨状,请求审阅并批示。
2. 请您草拟一份谨状,以向*********申请资金支持。
1. 谨慎:小心谨慎、审慎的意思。
2. 状告:以书面形式向法庭或官方机构报告罪犯或违法行为。
3. 请状:陈述请求的书面表达。
1. 陈述:用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说明问题或观点。
2. 呈状:向法院或上级机关递交的书面文件,请求处理或审阅。
3. 报告:汇报事实、情况、研究结果或观察。
1. 不谨:不谨慎、轻率、粗心。
2. 歉状:向他人或组织表示歉意的书面表达。
3. 放任:不加控制或纠正,任其自由或发展。
报政北鄙之声避灾晨景侈博持念出手得卢匒匌掸尘道伴大有作为电力系统雕僞丁香褐第三人称端兆饭齐风兵草甲阜积绋冕高览恨海难填核物唤问家把什见貎辨色金步摇劲丽趄避狂热隆博镂衢罗儒禄胙妙乐挠渎内衷烹茶辟逻披榛千人一面乾隐乔峰旗红罄述期丧蛆草三宫六院申祝沈珠浦寿满天年疏防鼠尾帐岁雄铁屑屑萎败相吓仙流西帝细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