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who first introduced the practice of burying wooden image with dead] 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 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后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肇始人。《镜花缘》第七九回:“你要提起‘左手如托 泰山 ’这句,真是害人不浅!当日不知那个始作俑者,忽然用了‘托’字,初学不知,往往弄成大病,实实可恨!”
“始作俑者”是汉语中常用的成语,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出处及用法:
一、基本释义
•字面意思:最早制作陶俑或木俑用于殉葬的人。
•比喻义:指第一个开创恶劣风气或带头做坏事的人,带有强烈贬义。
•近义词:罪魁祸首。
二、出处与典故 源自《孟子·梁惠王上》:孔子曾批判用俑殉葬的行为,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最初用俑陪葬的人,恐怕会断子绝孙吧!)。孟子进一步引申此观点,强调统治者若导致百姓饿死,比用俑殉葬更不可容忍。
三、使用注意事项
四、例句参考
• 历史事件中,侵略战争的始作俑者终将受到审判。
• 这起诈骗案的始作俑者已被警方抓获。
知识延伸:古代早期以活人殉葬,后用俑代替,但孔子认为俑形似真人仍属不仁,故批判“始作俑者”。成语的演变体现了古代伦理观念的变化。
《始作俑者》是一个成语,由“始”、“作”、“俑”、“者”四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始(女)、作(作)、俑(人、亻)、者(老)。
笔画:始(7画)、作(9画)、俑(9画)、者(8画)。
《始作俑者》最早出自《论语·公冶长》,其中有一句话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说第一个造假的人,会没有后续的吗?从而引申为创始者、罪魁祸首。
《始作俑者》的繁体字为「始作俑者」。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但《始作俑者》并没有特殊的古代写法。
他是这个谣言的始作俑者,散播了那么多的谎言。
始末、作恶多端、俑陶、无始无终。
始作斯俑、始作伥鬼。
起止明确、不作恶、无罪之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