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民彝的意思、民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民彝的解释

犹人伦。旧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伦6*理道德准则。《书·康诰》:“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 孔 传:“天与我民五常,使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而废弃不行,是大灭乱天道。” 宋 叶适 《<归愚翁文集>序》:“天下以佞諛鄙浅成俗,岂惟圣贤之常道隐,民彝併丧矣。” 清 钱谦益 《嘉议大夫叶公墓志铭》:“公生平学问,躬行实践,信心为己,感民彝,痛国是,是是非非,如风檣弦矢,触而必发,岂有意与党人争胜负哉?”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民彝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民彝"是汉语古典文献中的重要概念,特指民众应当遵循的常道与伦理准则。该词源自《尚书·康诰》"天惟与我民彝",指上天赋予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具有三重内涵:

  1. 伦理准则性

    《汉语大词典》释为"人伦大法",指维系社会稳定的道德规范,如《诗经·大雅》"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强调民众天性趋向美德。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阐释:"彝,常也,天之命民者"。

  2. 社会规范性

    在《尚书·洪范》"彝伦攸叙"的语境中,特指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关系的秩序法则。清代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引申为"日用饮食以为之经",强调其现实指导性。

该概念在儒家典籍中呈现动态发展:早期侧重天命赋予的伦常,宋明理学则强化其道德实践性。现代《辞源》将其定义为"民众应守的法则",融合了法律与道德双重维度。其核心价值在于强调社会秩序与人性本善的统一,构成中华文明治理体系的理论基石。

网络扩展解释

“民彝”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人与人相处的伦理准则,源自《尚书·康诰》的“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具体表现为传统五常伦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该词强调社会秩序中的人伦规范,是维系古代社会稳定的道德基础。

二、哲学与政治延伸

李大钊在《民彝史观》中赋予其新内涵:认为“民彝”是民众的自然心理与生存意欲,如《诗经》所言“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他提出政治需顺应民众本能需求,否则可能引发社会变革,这一观点将传统伦理提升至“天赋人权”层面。

三、词源构成

四、现代诠释

部分词典扩展其内涵为“和谐共处、团结协作的社会状态”,反映出对传统概念的当代转化。

参考资料

如需进一步了解李大钊的民彝史观或《尚书》原文,可查阅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倍谲熛烬不浄称借貙甿翠茂徂落旦旦而伐大重丁令威棼橹伏枕鬼啸还报合关花朶桓文昏头搭恼疆场贱勇骄猜燋槁嘉树家衍人给屐齿羯鼓催花九还橘柑嚂嘘骊阿凌励灵夕离褷乱黩美寳门单靡衣媮食内食鸟村俳长棚菊前途渺茫气不过青檮苒弱燃指散朴上演豕窜狼逋矢秽石片石器石竹署记宋卢王书文锦蚊虻负山武露仙才萧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