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纂的意思、参纂的详细解释
参纂的解释
参加编纂。《新唐书·儒学传上·敬播》:“时 颜师古 、 孔颖达 撰次 隋 史,詔 播 诣秘书内省参纂。”
词语分解
- 参的解释 参 (參) ā 加入在内:参加。参与。参政。参赛。参议。 相间,夹杂:参杂。参半。 检验,用其他有关材料来研究,考证某事物:参考。参照。参省(媙 )(检验省察)。参看。参阅。参检。 探究,领悟:参悟。
- 纂的解释 纂 ǎ 搜集材料编书:纂修(.编纂,亦指做这方面工作的人;.继承并加强修养、治理)。纂绣(编织和刺绣)。纂辑。编纂。 古代指红色或彩色丝带。 妇女梳在头后边的发髻:纂儿。 古同“缵”,继承。 笔画数
专业解析
“参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参与编纂(书籍、文献等)。它通常用于描述某人加入到编写、修订或编辑重要著作(尤其是史书、典籍、大型丛书等)的工作中。
以下是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的详细解释:
-
词义解析:
- 参 (cān): 本义有“加入”、“参与”、“探究”等意思。在这里取其“参与”、“加入”的含义。
- 纂 (zuǎn): 本义指赤色的丝带,引申为“汇集”、“编辑”、“编纂”。特指系统性地收集材料,整理编辑成书。
- 合义: “参纂”即“参与编纂”,指加入到编撰书籍、文献的集体工作中,成为编纂团队的一员。这个词强调的不是主持或主导编纂工作,而是作为参与者之一贡献力量。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用法与语境:
- 历史语境: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尤其用于描述参与官方组织的修史(如编修正史)、编修大型类书或丛书的工作。例如,某人被朝廷任命或受邀参与《XX史》或《XX全书》的编纂工作,即可称其“参纂”。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
- 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参纂”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仍可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指参与编撰辞书、地方志、大型文集、学术著作等集体项目。它带有一定的书面语色彩和庄重感。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近义词与辨析:
- 编纂: 指编辑、编著(书籍),是“参纂”的核心行为。但“编纂”可以是独立行为,也可以是集体行为;“参纂”则明确指参与集体编纂活动。
- 编修: 指编辑修订(书籍),尤其指古代史官职务或修史行为,也可指参与此类工作的人。与“参纂”意思相近,有时可互换,但“编修”有时更侧重职位或具体工作内容。
- 编辑: 现代常用词,指对资料或现成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范围比“参纂”广,但不如“参纂”强调参与大型、系统性编纂项目的含义。
- 撰写/著作: 指写作、著书,更强调个人创作行为,而非参与集体编纂。来源:《同义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例句:
- 古籍例句: “(某人)奉旨参纂《明史》。” (来源:如《清史稿》等史书传记部分)。
- 现代例句: “他受邀参纂了这部大型方言词典的编写工作。”
“参纂”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书面语色彩的动词,意为“参与编纂”,主要指加入到编撰书籍(尤其是大型、重要的典籍、史书、丛书)的集体工作中。它体现了在文化传承和知识整理过程中集体协作的性质。
网络扩展解释
“参纂”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为参与编纂工作,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 拼音:cān zuǎn
- 释义:指参与或加入书籍、文献等编纂、编辑的过程。其中“参”意为“参与”,“纂”意为“编纂”。
二、历史出处与例句
该词最早见于《新唐书·儒学传上·敬播》:“时颜师古、孔颖达撰次隋史,诏播诣秘书内省参纂。”
(注:此句描述唐代学者敬播受命参与《隋史》的编纂工作。)
三、应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参与学术性编纂项目,例如史书、文集、辞典等编修工作。
- 现代也可引申为参与集体创作或编辑任务,如学生参与校刊编辑、学者加入大型丛书编撰等。
四、字义分解
- 参(cān):加入、检验、探究(如参考、参悟)。
- 纂(zuǎn):编纂、编辑,方言中也指妇女发髻。
“参纂”强调协作性学术活动,需结合历史语境或专业场景使用。如需更详细古籍用例,可参考《新唐书》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百遶保壁杯渡松狴犴辩巧逋户不教而诛不震昌朝尘忝赤肉蠢相当面出丑大医端直佛青贯索桂坊郭公塼红杏尚书回照混漫火马急急慌慌警引久计九尾禽君卿舌臁胫骨灵蓍利润篱帐隆道公卖清绵暧磨快囊笼破头话仆顿牵盐挈瓶栖流所青面圣者诎节稔乱弱息三余身薄圣齑圣制事极受私死欲速朽漱流枕石天尽头吴蔡体五南小媳妇子峡纸谢郎着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