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明帝 时大司农 弘农 、 董遇 等,亦歷注经传,颇传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遇 言:‘﹝读书﹞当以三餘。’或问三餘之意。 遇 言‘冬者岁之餘,夜者日之餘,阴雨者时之餘也’。”后以“三餘”泛指空闲时间。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余尝以三餘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 宋 苏轼 《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诗:“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餘。”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元白揣摩》:“男儿事业在三餘,学就须乘駟马车。” 柳亚子 《书赠张镜潭》诗:“最是 津南 人物美,三冬图史伴三餘。”
(2).指 余干 、 余姚 、 余杭 三县。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 汉 末童謡云:‘天子当兴东南三 餘 之间。’”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地理·三馀》:“ 餘干 、 餘姚 、 餘杭 。”
“三余”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渊源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人用于读书学习的三种闲暇时间。根据《三国志·魏志·董遇传》记载,董遇提出“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主张利用冬季农闲、夜晚休息和阴雨天气的空隙进行治学。这一概念体现了古代学者对时间高效利用的智慧。
从汉语词典角度具体解析:
权威文献来源:
“三余”是一个源自三国时期的典故,指代三种可用于学习的空闲时间,由东汉学者董遇提出。以下是详细解释:
董遇提出的“三余”具体指:
源自《三国志·魏志·董遇传》注引鱼豢《魏略》:
董遇教导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苦于没时间,董遇便建议利用“三余”。原文记载:“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后世将“三余”泛指一切可被利用的碎片时间,强调勤奋治学的精神。如晋代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中以“三余之日”代指学习时光。
董遇的“三余”理念被引申为高效利用时间的方法论,常用于教育领域,倡导利用零散时间积累知识。
在特定语境中,“三余”也指中国三个带“余”字的县名:余干(江西)、余姚(浙江)、余杭(浙江),但此用法较少见。
不当得利布行猜毁陈言老套充栋祠位倒数方程电鸷第一义谛峨鬟分俵焚灼光宠官僮贯颐奋戟观隅反三桂冠诗人蘅臯火球笺牍减脚鹅艰难险阻绞架杰儁籍湜开剏刻奋空劣跨蹇罍觚柳眼礼物笼照尨降啪唧歕薄湓噎披星戴月敲骨取髓阙口阒灭乳梨申结市买丞收买水炮殊务摊商忝眷停灵通鼓晩报顽顿文疯梧檟无能为鹜溏鋈续小婆娘宵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