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膝下踝上的小腿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胻骨》:“胻骨,即膝下踝上之小腿骨,俗名臁脛骨者也。其骨二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其形粗。在后者名辅骨,其形细,又俗名劳堂骨。”
“臁胫骨”是中医及传统医学中的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臁胫骨指膝下至踝上的小腿骨,即现代解剖学中的胫骨和腓骨的合称。传统医学文献《医宗金鉴》将其分为两根:
传统医学中的“臁胫骨”与现代解剖学的对应关系:
传统医学中常用于描述骨折或骨骼损伤的定位,如《医宗金鉴》提到其正骨手法()。现代医学中则细分胫骨、腓骨的解剖功能,例如胫骨粗隆是髌韧带附着点()。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原文或解剖学资料,可参考《医宗金鉴》或现代医学教材。
《臁胫骨》是一个词语,指的是人或动物腿部的一块骨头,位于胫骨和跖骨之间的部位。
《臁胫骨》的部首是骨(骨骼),它的拆分部首是骨。
《臁胫骨》的笔画数为18画。
《臁胫骨》是古代汉字,它的来源较为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学文献中,用于描述人体骨骼结构。
《臁胫骨》的繁体字为「臁脛骨」。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差异。《臁胫骨》在古代常用的写法为「臁脛骨」。
1. 医生检查了他的臁胫骨,发现没有骨折。
2. 动物学家研究了野生动物的臁胫骨,以了解它们的生存方式。
3. 据说穿高跟鞋会对臁胫骨造成额外的压力。
1. 胫骨
2. 跖骨
3. 骨折
4. 骨髓
1. 腿骨
2. 小腿骨
3. 下腿骨
1. 肌肉
2. 脂肪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