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吏书的意思、吏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吏书的解释

(1).官府的文书。《三国志·吴志·丁奉传》:“ 孙休 即位,与 张布 谋,欲诛 孙綝 , 布 曰:‘ 丁奉 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能断大事。’”

(2).指吏部尚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倖·佞人涕泣》:“其( 汪鋐 )长西臺位统均,又以吏书兼兵书,皆 永嘉 力也。”

(3).指秘书之类人员。 吴晗 《反对繁文》:“第三要亲自动手,要官自作稿,不可假手吏书。”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吏书”是古代汉语中的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根据权威文献记载,该词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1. 官府的文书
    指古代官方机构使用的公文或档案材料。如《三国志·吴志·丁奉传》记载,张布评价丁奉“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此处特指处理官方文书的能力,体现其行政职能属性。

  2. 吏部尚书
    明代文献中作为官职简称,特指六部之首的吏部长官。如沈德符《野获编》提到汪鋐“以吏书兼兵书”,即吏部尚书兼任兵部尚书,反映明代官职体系特点。

  3. 秘书类人员
    明清时期延伸为辅助官员处理文书事务的幕僚或文吏。吴晗在《反对繁文》中强调官员应“不可假手吏书”,揭示这类人员实际承担文书起草工作,但可能存在文牍繁冗问题。

补充说明:该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侧重不同——

网络扩展解释二

吏书的意思

《吏书》是一个汉字词汇,指的是官员办理公务时所涉及的文字记录、文件或文书。

拆分部首和笔画

《吏书》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吏(li)和书(shu)。其中,“吏”是指官员,也可解释为政府机关中的行政人员;“书”表示文书、文字记录。吏书的合并形式则为“携”。

“吏”字的部首是“口”,总的笔画数为5;“书”字的部首是“聿”,总的笔画数为10。

来源和繁体

《吏书》是古代中国普遍使用的汉字词汇,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它最早出现在《论语·宪问》中,有关"刺史、吏、更始"的提法。在繁体字中,吏书分别写作“吏書”。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在有所不同。以“吏书”为例,它的古代写法可以是“吏書”或者“史諸”,其中“書”为旧字形,是由“舟”和“日”两个部分组合而成。

例句

1. 吏书记录了这位官员处理案件的过程和结果。

2. 他被任命为省级机关的吏书,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组词

1. 吏书记录、吏书案卷、吏书工作、吏书员

2. 吏部、书吏、历吏、小吏

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文书、档案、公文

反义词:非文书、非行政文件、非法律文件

别人正在浏览...

八方支援惫赖鼈盖车敝綈恶粟长檄疮疾翠雀惮赫千里丹醴镫锄垫发法号烦憯樊橑烦请抚循府宅甘膏膏馥皋契滚单画鄣糊裱甲第吉丢疙疸羁游揆日流香龙毛路不拾遗纶经陆游满月酒耄朽缪妄米制木谷砰硼霍落骐骥困盐车倾轧秦欢晋爱肉包子打狗如实闪铄身状神坐事典手管桃花潭水榻榻米条述团勇土堦歪剌姑往初翁妈乌集之交虾菜险脆綫性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