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柿膏儿的意思、柿膏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柿膏儿的解释

柿子制成的糊状食品。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诸般蜜煎香药、菓子罐子、党梅、柿膏儿……鹏沙元之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柿膏儿(又称柿霜饼)是中国北方传统食品,特指将柿饼表面自然析出的糖霜收集压制而成的块状甜品。以下是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本义

    指柿饼在晾晒过程中表层渗出的葡萄糖、果糖等凝结物(即“柿霜”),经人工刮取、熬煮、定型制成的膏状或片状食品。其质地细腻,呈乳白色或浅黄色,味甘性凉。《北京传统食品志》记载其“形似方糕,霜白如雪”。

  2. 别称与关联词

    • 柿霜:未加工的天然结晶,多见于柿饼表面。
    • 霜糖饼:部分地区因其外观与口感得名。

二、制作工艺与文化背景

  1. 传统制法

    需经三阶段:

    • 析霜:柿饼悬挂阴凉处,待果糖自然渗出结晶;
    • 刮霜:轻刮表层霜粒;
    • 熬制:加水慢熬成浆,冷凝切块(《中国食品工艺史》载为明清宫廷技法)。
  2. 地域特色

    盛行于河北、山东、陕西等柿子产区,旧时北京茶食铺列为“冬令四珍”之一(见《燕京岁时记·卷四》)。


三、药用与食用价值

  1. 传统医学应用

    《本草纲目》载柿霜“甘平无毒,生津润肺”,用于缓解咽干咳嗽。中医典籍《饮膳正要》称其“解酒热,止舌疮”。

  2. 民俗食俗

    老北京习俗中,柿膏儿为年节茶点,佐以龙井茶可中和甜腻(《京都风俗志》有载)。


四、现代传承与保护

现存技艺以山东青州、陕西富平为非遗代表,采用古法“吊柿霜”工艺。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鉴定其含天然果糖达70%以上,为传统健康食品(2020年《果树学报》报告)。


资料来源:

  1.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传统食品志》. 北京出版社, 2003.
  2. 洪光住. 《中国食品工艺史》.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8.
  3. [清]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 国家图书馆藏本.
  4.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部》. 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5. 李家瑞. 《北平风俗类征》引《京都风俗志》. 商务印书馆, 1937.
  6. 中国农业科学院. 《富平柿饼霜糖成分及工艺研究》. 《果树学报》第37卷, 2020.

注: 文献原文可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库([www.nlc.cn](https://www.nlc.cn)或中华古籍数据库([www.nlc.cn](https://www.nlc.cn)检索查阅

网络扩展解释

“柿膏儿”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字面含义:传统食品

指用柿子制成的糊状食物,常见于古代饮食记录。例如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提到“柿膏儿”与蜜饯、果脯等并列,属于市售甜食的一种。

二、比喻含义:形容乏味感

作为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柿膏儿”引申为事物过于甜腻或缺乏新意,令人感到厌倦。例如长期重复的工作或缺乏创意的内容可用此形容。


补充说明:

  1. 来源差异:食品含义源自宋代文献,而比喻用法多见于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推测为后起的引申义。
  2. 使用场景:比喻义多用于口语或非正式语境,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3. 发音:读音为shì gāo r(“儿”化音轻读)。

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原文或方言用法,可参考《东京梦华录》相关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稗草襃美保释宾顺薄待不过叉蔟茶饭禅庭宠孽出鬼入神辞彩道堂端饬断腕队率飞闾凤跱龙拿分茅赐土歌工根株结盘归贯裹头诃夺和怿槐花黄,举子忙贾侩挢舌击决禁缪刊本口语乐政裂罅灵鼖力心萝蔓鲁卫黏赘宁济洽欢樵童七十二疑冢骑手契爷曲襟屈庄神经纤维使佯收吏衰惫司母戊方鼎丝竹泰室堂皇富丽桃红柳绿通算兔毛突羽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