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彩胜。用金银箔罗彩制成,为欢庆春日来临,用作装饰或馈赠之物。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春幡》:“《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幘。今世或剪綵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鏤金银或繒绢为之,戴於首。亦因此相承设之。或於岁旦刻青繒为小幡样,重累凡十餘,相连缀以簪之。此亦 汉 之遗事也。俗间因又曰‘年幡’,此亦其误也。” 宋 苏轼 《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萧索东风两鬢华,年年幡胜翦宫花。”《宋史·真宗纪二》:“詔宫苑、皇亲、臣庶第宅。饰以五綵,及用罗製幡胜、繒帛为假花者,并禁之。”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立春》:“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
“幡胜”是中国古代传统节庆中的一种装饰物,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用途。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幡胜是用金银箔、丝绸或彩纸剪裁而成的装饰品,其名称来源于“幡旗”的外形特征(“幡”指长条形旗子,“胜”象征吉祥胜利)。它主要用于庆祝春日来临,尤其是立春、春节等节庆场合。
起源与演变
据宋代《事物纪原》记载,汉代已有立春佩戴青幡的习俗,后逐渐发展为用彩绸、金银箔制作幡胜。宋代朝廷和民间广泛使用,常将多个小幡连缀成串佩戴于发簪上,称为“年幡”。
用途与意义
苏轼在诗作《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中提及“年年幡胜翦宫花”,印证了宋代元日(春节)宫廷剪制幡胜的习俗。
幡胜属于“彩胜”的一种,同类习俗还包括人胜(人形装饰)、华胜(花形装饰)等,均体现古代祈福迎祥的节庆文化。
如需进一步了解幡胜的制作工艺或具体历史文献,可查阅《事物纪原》《后汉书》等古籍,或参考宋代诗词中的相关描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