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诗味的意思、诗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诗味的解释

诗的意味、趣味。 唐 唐彦谦 《闻应德茂先离棠溪》诗:“苜蓿穷诗味,芭蕉醉墨痕。” 清 马曰琯 《题拙樵上人小照》诗:“诗味禪心两无著,斜阳同看隔江峯。” 毛6*6*《致臧克家等书》:“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再则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诗味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诗味是汉语诗学体系中的重要审美范畴,指诗歌作品所蕴含的独特韵味与艺术感染力。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的释义,该词特指"诗歌所具有的意境和情趣",其核心包含三个维度:

一、美学特征层面 诗味体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美,正如《文心雕龙·隐秀》所述"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这种虚实相生的表达方式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根基。现代诗学研究者叶嘉莹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中强调,诗味的本质在于通过意象营造引发读者联想的"兴发感动"力量。

二、构成要素层面 《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指出诗味包含三个递进层次:语言层面的声律韵味,如平仄交替形成的节奏感;意象层面的隐喻张力,通过比兴手法构建的多义空间;情感层面的共鸣效应,使读者获得超越字面意义的审美体验。

三、历史发展层面 钟嵘《诗品》首次系统提出"滋味说",将五言诗的最高标准定义为"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宋代严羽《沧浪诗话》发展为"妙悟说",强调"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揭示了诗味与理性思维的差异性。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则进一步将诗味与禅宗美学相融合,形成更精微的审美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诗味”是汉语中用于描述诗歌艺术特质的词汇,指诗歌中蕴含的意味、情趣或审美趣味。以下从定义、内涵及关联概念等方面展开解释:

一、基本定义

  1. 核心含义
    “诗味”指诗歌通过语言、意象等手法传递的深层意蕴和艺术趣味。 例如唐代诗人唐彦谦在《闻应德茂先离棠溪》中提到的“苜蓿穷诗味”,即强调诗歌需耐人寻味。

  2. 与“诗意”的关联与区别

    • 关联:两者均涉及诗歌的审美意境,如“诗意”侧重整体意境的美感(),而“诗味”更强调诗歌内在的韵味和可品鉴性。
    • 区别:诗味常被用于评价诗歌是否具有隽永的审美价值,如毛泽东曾自评其诗“诗味不多”(),体现创作中对艺术感染力的追求。

二、内涵解析

  1. 创作视角
    诗味的形成依赖于诗人对生活情感的提炼与艺术表达,如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陆游“细雨骑驴过剑门”一句,以简练场景传递悠长余韵。

  2. 鉴赏视角
    读者需通过反复吟咏和联想捕捉诗味。清代马曰琯在《题拙樵上人小照》中以“诗味禅心两无著”形容诗味与禅意相通的超然体验()。

三、延伸与应用

诗味不仅是传统诗歌的评判标准,也适用于现代文学批评。例如分析微型诗时,常从“诗味、诗趣、诗思”三维度进行审美观照(),强调以精炼语言激发深层共鸣。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例或历史评价,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按劾霸陵桥辨解兵车之会搏手无策不是冤家不聚头唱扬谄邪丞属愁损大关带金佩紫刀镊道养鼎沸凡下逢入京使分析天平藁书供赋宫神洸潒规圆矩方过举何似呼呼忽漫祸菑姜后脱簪兼之剿民井冠警容金脍流求缕脍靡旗内深平英团前七子侨户启节勤重秋怨三圭骚驿时称世英属情驷马不追调价贴麻停薪违期微月五月披裘想属贤相萧杀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