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兵车之会的意思、兵车之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兵车之会的解释

谓因征讨之事会盟诸侯。对“衣裳之会”而言。《周礼·夏官·戎仆》:“凡巡守及兵车之会亦如之。” 孙诒让 正义:“云及兵车之会者,谓有征讨之事而合诸侯。《大宗伯》云,时见曰会。是也。”《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公子 目夷 諫曰:‘ 楚 ,夷国也,彊而无义,请君以兵车之会往。’”《穀梁传·庄公二十七年》:“兵车之会四,未甞有大战也,爱民也。”《管子·大匡》:“ 桓公 受而行之,近侯莫不请事,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饗国四十有二年。” 尹知章 注:“兵车之会,谓兴兵有所伐。”亦作“ 兵车之属 ”。《国语·齐语》:“即位数年,东南多有淫6*乱者, 莱 、 莒 、 徐夷 、 吴 、 越 ,一战帅服三十一国……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 韦昭 注:“属,亦会也。兵车之会,谓 鲁庄 十三年会於 北杏 ,十四年会於 鄄 ,十五年復会於 鄄 , 鲁僖 元年会於 檉 ,十三年会於 咸 ,十六年会於 淮 。”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兵车之会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兵车之会"是源自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指诸侯国在军事威慑下达成的盟会。《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谓因征讨之事会盟诸侯",特指通过武力威慑迫使其他诸侯国服从盟约的行为。

该典故出自《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与齐桓公"尊王攘夷"的霸业密切相关。史载齐桓公曾十一度主持诸侯会盟,其中三次被《谷梁传》明确记载为"兵车之会",即通过陈列战车、展示武力的方式震慑参与国,与强调礼制的"衣裳之会"形成鲜明对比。

在具体历史实践中,公元前656年的召陵之盟是典型实例。据《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桓公率八国联军伐楚,最终通过军事威慑迫使楚国签订盟约,既彰显霸主权威,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体现春秋时期"伐谋"与"伐交"相结合的政治智慧。

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常用于比喻通过武力威胁达成协议的外交手段。王力《古代汉语》特别指出,这个典故承载着中国古代"止戈为武"的战略思想,即在军事优势下追求和平解决方案的哲学理念。

网络扩展解释

“兵车之会”是春秋时期诸侯会盟的一种形式,特指以军事威慑为背景的会盟活动。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兵车之会”指诸侯会盟时携带军队,通过武力威慑达成政治或军事目的。与之相对的是“乘车之会”(或称“衣裳之会”),后者以和平外交手段为主,不依赖军事力量。

二、历史背景与特点

  1. 军事性质:会盟以征讨、平定内乱或抵御外患为目的,如齐桓公在鲁僖公年间四次会盟诸侯时均带有军队,史称“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穀梁传·庄公二十七年》)。
  2. 典型事例:包括北杏之会、鄄之会(两次)及咸之会等,均与齐桓公争霸相关。
  3. 与“乘车之会”对比:后者通过协商解决争端,注重经济合作与政治稳定,如齐桓公“尊王攘夷”中的部分会盟。

三、文献出处

四、延伸意义

该词现多用于形容以武力为后盾的外交或政治活动,强调军事与政治的联动性。需注意,部分解释(如“军队集结的喧闹场面”)可能存在偏差,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会盟事件或文献原文,可参考《春秋》三传及《东周列国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傲撇车到山前自有路创迹春礿疵吝丛芮大噪豆芽儿犊木子返辔佛氏俘馘副修改期鬼谣横遮竪挡洪嗣黄媪恍恍惚惚翦逆解析金娥集宁久居人下均势麇至沓来快人快语款待苦海无涯库贮列墉麟阁零烟卖命满替秘经冥间密唆蹑潜鬡鬇浓荫苹果篮子静物画泼汤桥托旗丁清穹祈年殿亲疏任免丧道审克诗窖霜妍锼剔汤锅特权擿埴同坎屠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