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举的意思、过举的详细解释
过举的解释
(1).误加擢用。《战国策·楚策一》:“王过举而已,不然,无以至此。”《史记·乐毅列传》:“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羣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 唐 张九龄 《岁初巡属县登高安南楼言怀》诗:“不才叨过举,唯力酬明恩。” 宋 司马光 《 * 主宅内臣状》:“伏望圣慈察臣愚忠,追止前命,无使四方指目,以为过举,亏损盛德,非细故也。”
(2).错误的行为。《商君书·垦令》:“大臣不荒,则国事不稽,主无过举。”《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叔孙生 曰:‘人主无过举。’” 宋 周邦彦 《汴都赋》:“奕世载德,蔑闻过举。”
词语分解
- 过的解释 过 (過) ò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过江。过账。过程。过渡。过从(交往)。经过。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过秤。过磅。过目。 超出:过于。过度(?)。过甚。过奖(谦辞)。过量(刵 )。过剩。过犹不及
- 举的解释 举 (舉) ǔ 向上抬,向上托: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 动作行为:举止。轻而易举。 发起,兴办:举义。举办。创举。 提出:举要。举例。 推选,推荐:推举。荐举。 全:举国。举世。举家。 古代指科
专业解析
"过举"是一个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核心含义是指错误的、失当的举措或行为。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过举”指过失的、不恰当的举动或措施。其中:
- “过”:表示过失、错误、超出限度。
- “举”:表示举动、行为、措施、施行。
因此,“过举”直译为“错误的举动”或“失当的行为”,常指在上位者(如君主、官员)做出的不当决策或行为。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二、典籍例证与用法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尤其用于批评君主或官员的失误:
- 《韩非子·难三》: “夫分势不二,庶孽卑,宠无藉,虽处耄老,晚置太子可也。然计之不出于己,而令之不自出于上,则过举也。” 此处的“过举”指臣子代替君主做决定是错误的行为。来源:《韩非子》通行本。
- 《吕氏春秋·达郁》: “是以下无遗善,上无过举。” 这里“无过举”指君主没有错误的行为或措施。来源:《吕氏春秋》通行本。
- 《史记·孝文本纪》: “(汉文帝诏书)‘… 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今法有诽谤訞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 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司马迁在文末评价文帝此举:“呜呼,仁哉!… 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 后世常引用此段说明文帝废除严苛律法、避免“过举”的仁德。来源:《史记》通行本。
三、语义演变与现代理解
- 古代核心语义:主要指在上位者(统治者、管理者)的错误决策或失当行为,带有政治和治理层面的批评意味。
- 现代延伸理解:虽然现代极少使用,但其含义可泛化为任何重大的、关键的失误或错误决定,尤其在正式或书面语境中,指那些本应避免的、造成不良后果的举措。
“过举”是一个具有批评色彩的文言词,意指错误的、不恰当的、失当的举措或行为,尤其指在上位者(如君主、官员)所犯的此类过失。其权威释义和例证主要来源于《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及《韩非子》、《吕氏春秋》、《史记》等经典古籍。
网络扩展解释
“过举”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过分举荐或误加擢用
- 基本含义:指在推荐、提拔人才时超出合理范围,存在过度或错误的行为。例如君主或上级因判断失误而错误任用某人。
- 历史用例:
- 《战国策·楚策一》提到:“王过举而已,不然,无以至此。” 意指君主的错误提拔导致不良后果。
- 《史记·乐毅列传》记载:“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 说明被推荐者本不应获得高位。
2.错误的行为
- 引申含义:泛指不恰当或错误的决策、举动,多用于批评君主或当权者的过失。
- 文献例证:
- 《商君书·垦令》强调:“主无过举”,即君主应避免错误行为。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叔孙通提出“人主无过举”,主张君主不应有明显过失。
综合解析
“过举”既可用于具体的人才举荐场景,也可抽象化为对错误决策的批评。其核心在于“过”(过分/错误)与“举”(行动/推荐)的结合,强调行为超出合理界限。
别人正在浏览...
白蒿半休颁学宝産苍古脆断存爱代电凋槭短晷蹲沓法钵芳意樊姬返乡团風害腹疾甘薯疙疤瑰艳咕量喊冤叫屈黑海海峡呵嘘灰身粉骨艰否讲供积满禁罚九塞酒色天踘踊括目相待雷达站菱鉴孟襄阳名胜古迹蚍蜉戴盆凭揽启丐麒麟客弃末返本请蕲肉松如仪三答不回头,四答和身转桑茎实山东梆子善良少阴杀矢声叙手慌脚乱恕不奉陪死败肆奢思想交流贪劣岏山厢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