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东晋 南朝 时从北方流居 江 南的民户。《宋书·王康传》:“ 康 与 长安 徙民 张旰丑 刘云 等唱集义徒,得百许人,驱率邑郭侨户七百餘家,共保 金鏞城 ,为守战之备。”参见“ 侨人 ”。
“侨户”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方向,需结合不同历史背景和语境理解:
基本定义
指东晋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从北方迁徙至江南地区的移民家庭。这些移民因战乱或政权更迭被迫南迁,形成特殊户籍群体。
历史背景
据《宋书·王康传》记载,北方移民曾组织“侨户七百餘家,共保金鏞城”,说明这类群体在军事防御中发挥过作用。当时政府为安置侨户,设立“侨州郡县”制度,给予一定赋税优待。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居住在国外的中国人家庭”,强调海外身份。但这种用法在权威文献中较为罕见,可能与古代词义的引申或误用有关。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判断词义,优先参考历史典籍中的定义。
侨户是指在国外定居的中国公民,也可以指在国内其他地区定居的外地人或外国人。侨户也可以称为“侨民”。
侨户的部首是“人”,总共有8画。
《侨户》一词的源自于古代汉字,古时候的汉字写作“僑戶”,表示在外地定居或外国定居的人。
侨户的繁体写法为「僑戶」。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僑戶」中的「僑」表示外国或外地,「戶」表示家庭或住所,合起来表示在外地定居的人。
1. 这个国家的侨户们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他们定居在国外已经多年,如今成为了当地的侨民。
- 侨胞 - 侨民 - 侨乡 - 侨居 - 侨资 - 侨界
侨民、外侨、海外华人
本土居民、土著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