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体名。《隋书·经籍志一》:“ 汉 时以六体教学童,有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繆篆、虫鸟,并藁书、楷书、悬针、垂露、飞白等二十餘种之势,皆出於上六书,因事生变也。”
藁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中的一种特殊书体,其含义和地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以下是综合文献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与历史地位
藁书最初是一种独立的书体,与隶书、行书、草书等并列存在。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汉代教学童的“六体”中包含古文、篆书、隶书等,同时提到藁书作为衍生书体之一。它产生于字体尚未成熟的阶段,通过简化笔画、加快书写速度而形成,具有“快写体”的特点。
与草书的关系辨析
唐代以前的草书特指章草,而藁书则是章草形成前的过渡性书体。部分文献(如网络资料)将藁书称为“草书的别称”,但更权威的研究表明,两者在历史时序和书写特征上存在差异:藁书更强调实用性简化,草书则逐渐发展出艺术规范性。
演变与消亡
随着楷书、行书等字体的成熟,藁书因功能被替代而逐渐退出日常使用。其简化书写的特点虽影响了后世草书的发展,但作为一种独立书体,藁书在唐代以后已鲜少被提及。
藁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过渡书体,兼具实用性与创造性。需注意区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狭义指汉代快写体,广义可能被泛化为草书代称。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隋书》原文或书法史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