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蛇盘曲。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动植序》:“蛇蟠向王,鹊巢背太岁。”
(2).像蛇盘曲貌。 宋 薛士隆 《大榕赋》:“蜿蜒虯纷,蛇蟠鹿奔。” 宋 陆游 《秋思》诗之一:“屏掩数峰临峭絶,蛇蟠一径入幽深。”
(3).军阵名。 明 梅鼎祚 《玉合记·除戎》:“只须臾,好把蛇蟠联虎翼,休将鹅鸛混鱼丽。”
关于“蛇蟠”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蛇盘曲
指蛇类蜷缩或缠绕的形态,常见于古代文献对自然现象的描写。例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提到“蛇蟠向王,鹊巢背太岁”。
像蛇盘曲的形态
用于比喻蜿蜒曲折的景物或路径,如宋代陆游《秋思》中“蛇蟠一径入幽深”描述山径的崎岖,薛士隆《大榕赋》则以“蛇蟠鹿奔”形容榕树枝干的虬结。
军阵名
古代军事术语,指一种类似蛇形盘绕的布阵方式,明代梅鼎祚《玉合记》中提及“蛇蟠联虎翼”的战术布局。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或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酉阳杂俎》《剑南诗稿》等原著。
蛇蟠是一个中文词汇,指的是蛇盘曲起来的形状。在这个词中,蛇用作蛇类动物的代称,蟠意指盘绕、曲折的样子。
根据《康熙字典》的拆分部首和笔画规则,蛇蟠可以拆分为:“虍”(虎字的变体,代表动物类部首)和“半”两个部首,总共有10个笔画。
蛇蟠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在书中描述了一个蛇蟠的饰品,用以形容华贵豪华的氛围。
在繁体字中,蛇蟠的写法相同,没有任何改变。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蛇字的写法和现代略有不同,主要是在“虍”字旁增加了一笔,“半”字的写法则与现代基本一致。
以下是蛇蟠的例句:
1. 园中蔓藤蛇蟠,犹如一条龙。
2. 山路蛇蟠,行走颇费力。
蛇蟠的组词:蛇蟠红,蛇蟠桥,蛇蟠床。
蛇蟠的近义词:蛟蟠、巨蟒。
蛇蟠的反义词:笔直、直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