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事情来得突然,使人不及防备。《六韬·军势》:“善者从而不择,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故疾雷不及掩耳,卒电不及瞬目。”《旧唐书·李靖传》:“今兵始集, 铣 尚未知,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 明 沉采 《千金记·破赵》:“暗度 陈仓 者,将 燕 、 齐 、 赵 、 魏 掠兵战将一鼓而下,正所谓疾雷不及掩耳,预使万军背水为阵。”
“疾雷不及掩耳”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字面指突然响起的雷声快得让人来不及捂住耳朵,比喻事情或行动来得极其突然,令人措手不及,常用于形容军事行动或突发事件。
出处与演变
最早见于古代兵书《六韬·龙韬·军势》中的“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强调用兵需迅猛果断。后世文献如晋代傅玄的《傅子》也沿用此句,并衍生出变体“疾雷不暇掩耳”。
用法示例
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如清代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七回:“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生动体现其“突袭”之意。
近义词与辨析
与“迅雷不及掩耳”意义相近,但“疾雷”更强调“快而猛”,“迅雷”则侧重“速度极快”,两者可互换使用。
语法特点
通常作定语或分句,如“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进攻”,多用于书面语境,表达事态紧迫或动作迅猛。
该成语通过自然现象隐喻突发性,兼具形象性与实用性,是汉语中描述“措手不及”的经典表达。
《疾雷不及掩耳》这个词形容事物发生得极快极猛,超过人的反应速度。就像闪电一样,瞬间出现,声音还未传到耳朵却已经发生完毕。这个词常用来形容某些事情发生得非常迅猛,令人措手不及。
《疾雷不及掩耳》一共由4个汉字组成,拆分部首分别是疒(疔)、雨、手、耳。首字疒(疔)的笔画数是5画,雨的笔画数是8画,手的笔画数是4画,耳的笔画数是6画。
《疾雷不及掩耳》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根据史书记载,这是公元前475年春秋时期鲁国国君季康子和孔子的一次对话。当时,在季康子的宫廷里,有一位侍卫获罪被打,他向鲁国国君诉冤,但季康子置之不理。孔子见状,劝告季康子说:“疾雷不及掩耳,那个侍卫的伤口还在你眼前,为何心如止水?”这句话意味着虽然雷电发生的时间极短,但声音未传到耳朵却已经发生完毕,被引申为形容事情发生极快。
在繁体字中,疾雷不及掩耳的写法为「疾雷不及趕上耳」。
在古时候的写法中,疾雷不及掩耳的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字形上有些变化,但整体意思和解释仍然相同。
1. 这个事情发生得疾雷不及掩耳,我们没有任何准备。
2. 手术进行得疾雷不及掩耳,病人眨眼间就恢复了意识。
3. 他的动作如疾雷般迅猛,敌人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
与《疾雷不及掩耳》相关的组词有:疾如风、凌波微步、神出鬼没。
与疾雷不及掩耳意思相近的词语有:迅猛、快如闪电、瞬间。
与疾雷不及掩耳意思相反的词语有:慢悠悠、步履蹒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