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之副君。指太子。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太子,国之储副。”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且 明帝 以聪亮英断,益宜为储副。”《明史·商辂传》:“陛下践祚十年,储副未立,天下引领望久矣。”
储副是汉语中的历史称谓词,专指古代君主制国家中确立的皇位继承人,通常指太子。《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国之副君”,即君主的法定继任者,承担着延续皇权、稳定政权的重要职责。该词由“储”(储备)和“副”(辅助)组合而成,强调继承人作为君主“预备角色”的身份属性。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储”本义为积蓄、预备,《说文解字》释为“待也”,后引申为特指皇位继承人的储备;“副”则源自“剖符”制度,指与君主权力相匹配的凭证,如《礼记·曲礼》郑玄注“副,贰也”,二者结合精准表达了储君作为政权第二核心的法定地位。
历史文献中,“储副”多用于正式文书。如《宋史·理宗纪》记载“皇侄秉义郎昀,乃太祖皇帝十世孙……可即皇帝位,储副继统”,明确将皇位继承程序与“储副”身份直接关联。明清两代官方文书中,该词使用频率显著增加,成为礼制体系中的重要术语。
现代汉语中,“储副”主要用于历史研究及传统文献解读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列为历史词条,标注为“古代称太子”,建议在当代语境中使用“皇储”“继承人”等替代表述。
“储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太子或国家的副君,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储副”指太子,即皇位继承人,强调其作为君主副手的地位。该词由“储”(储备、预备)和“副”(辅助、次位)组成,合指“预备的副君”。
历史用例
该词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仅在特定语境(如史学讨论)中出现。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诗词或历史背景,(诗词用例)及(典籍解析)。
阿拉气阿甄班霞保留剧目被着变数标特不任彩船财賮槌仁提义诞倨丹笋灯具點劃诋薄椟匮顿羹顿饭鹅不食草耳决覆书扶正黜邪海骂翰林学士黑洞洞后汉书幻海悔沮锦帐就范君主立宪橘子汁刻期类集雷师另日溜跑六岁穣,六岁旱龙卫鲁达愍隶蹑寇泥炭浓繁婆婆妈妈罄吐碁盘笙箫管笛神运鬼输试管婴儿筮龟屎橛湍驶温给温良忍让五狄巫恒武梁祠画像诬蔑五色水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