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谓色、声、香、味、触能污染真性,故称“五尘”,亦曰“五境”。 隋 智顗 《摩诃止观》卷四上:“五尘六欲,不暇贪染。”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官有五根,物有五尘,故知而有异。”参见“ 五根 ”、“ 五识 ”。
五尘
在佛教术语中,“五尘”指由“五根”(眼、耳、鼻、舌、身)所感知的五种外境对象,又称“五境”。其具体含义如下:
色尘(rūpa-visaya)
眼根所对的视觉对象,包括颜色、形状等可见物质。如《佛学大辞典》释:“色为眼所见之法,对眼而显现者。”
声尘(śabda-visaya)
耳根所对的听觉对象,如自然声响、语言、音乐等。《楞严经》云:“声动耳轮,名为声尘。”
香尘(gandha-visaya)
鼻根所对的嗅觉对象,包括气味香臭。《俱舍论》载:“香者,鼻所取境。”
味尘(rasa-visaya)
舌根所对的味觉对象,如酸甜苦辣等滋味。《成唯识论》称:“味尘为舌识所缘。”
触尘(spraṣṭavya-visaya)
身根所对的触觉对象,包括冷暖、滑涩、软硬等体感。《大乘义章》言:“触尘为身根所觉知。”
宗教意义
五尘被视为引发“五识”的媒介,亦是修行中需超越的感官执著。《金刚经》强调“离色声香味触法”,主张破除对尘境的贪着以证悟实相。
参考资料
“五尘”是佛教术语,指通过感官接触外界而产生的五种尘境,因其能污染清净本性而得名。以下是详细解释:
五尘又称“五境”,对应人体五根(眼、耳、鼻、舌、身)所感知的色、声、香、味、触五种外境。佛教认为这些感官体验会引发贪欲执着,遮蔽真如佛性,故称“尘”(垢染之义)。
部分文献(如)将五尘引申为世俗欲望(金钱、名誉等),此为现代语境下的扩展解释,与佛教原义不同。佛教经典中五尘特指感官层面的染污,需结合“五根”“五识”等概念理解。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学术语体系,可参考《法界次第》等典籍。
白璧三献白大罢瘠拆卸鼂采乘槎串话慈恺从容村吏打稿子道祭大勋独享方帅犯浑反惑贩水客人封内风云气富浪高利高峭攻掠归遯国际互联网翰迹荷校浇讹杰子齎具惊乍寂然无声极则濬治理绩淩迈林篁轮廻盟坛麪杖男事念相谴悟琼笈瑞命筛金赏功神龟乐生盐水涔涔水陼汰淘天兄晚世违越微子操五灵陷失贤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