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和朴 ”。即 和氏 璧。亦借指美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周 有砥砨, 宋 有结緑, 梁 有县藜, 楚 有 和 朴。” 三国 魏 曹植 《玄畅赋》:“思荐寳以继佩,怨 和 璞之始鐫。” 唐 白居易 《三十四牧宰考课策》:“虽有 和 璞之真,不能识也。” 明 张居正 《七贤咏》序:“ 和 璞之緼玄巖,非独鉴冥搜者,谁得而寳之。”参见“ 和氏璧 ”。
“和璞”是一个与历史典故紧密相关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和璞”亦作“和朴”,指和氏璧的玉璞(未雕琢的玉石),后泛指天然美玉或珍贵之物。其中:
“和璞”源自卞和献玉的故事:
“和璞”不仅承载着历史典故,还延伸出对珍贵本质(天然美玉)和内在品质(质朴未雕)的双重隐喻,常见于文学、艺术及人文领域。
《和璞》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将美好的品性隐藏起来,不张扬也不炫耀。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谦逊质朴,不妄自菲薄,不以功名财富为诱惑。
《和璞》这个成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和”字的部首是口,总共有8画;“璞”字的部首是王,总共有11画。
这个成语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中,用来形容人品高尚却谦逊厚道。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流传开来,成为表达人们品德和价值观的一种方式。
《和璞》的繁体字为《和璞》。
在古时候,其中一个字“和”在篆书中的写法是“龢”,写得像一个人握拳,代表和谐。另一个字“璞”在篆书中的写法是稍有变动,中间的王旁变成了玉旁,意味着璞玉未雕琢,引申为某人初生态度纯净。
他虽然富有,但一直保持着和璞的品性。
高贵和璞、情真意和璞、心存和璞、言行和璞。
谦逊、质朴、内敛、淡泊。
傲慢、炫耀、张扬、浮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