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戎 人之法。《左传·定公四年》:“启以 夏 政,疆以戎索。” 杜预 注:“ 大原 近戎而寒,不与中国同,故自以 戎 法。”后以泛指法令。 唐 元稹 《织妇词》:“早徵非是官家恶,去岁官家事戎索。” 清 钱谦益 《聊且园记》:“今之苟然者多矣,苟然於庙堂而国论坏,苟然於疆园而戎索坏。”
戎索,汉语词汇,主要见于古代文献,指代中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戎)的法律或法度。
其详细释义如下:
本义:戎人之法
历史背景与出处
引申义:异族或外邦的法度
现代用法
“戎索”是一个源自先秦典籍的古语词,核心含义是指中国古代西北戎狄民族的法律制度或法度,尤以《左传》中“疆以戎索”的记载最为著名,体现了早期华夏政权治理多民族地区的策略。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
“戎索”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演变。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戎索(拼音:róng suǒ)原指戎人的法律或制度,出自《左传·定公四年》。其中“戎”指古代西方少数民族,“索”意为法则或规范。后引申为泛指法令、制度,如唐代元稹《织妇词》中“去岁官家事戎索”即指官府按法令行事。
历史渊源
《左传》记载,周成王分封唐叔虞时,要求其治理晋地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结合夏朝政令,用戎人法规划分田界),说明当时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
词义扩展
唐代以后,“戎索”逐渐扩展为一般性法令的代称,如明代袁可立的诰文中“务令受我戎索”即强调以法令约束属国。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引申为“战争时期的紧张状态”,认为“索”指束甲绳索,比喻战事紧迫。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可能为后起的引申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杜预注或相关史学论著。
鮁鮁八州悲恋邴车兵快比玉裁决唱歌嘲弄畜幸翠饼高位厚禄隔开公门管护闺妮谷碌碌滚鈎鼓鼗孤竹城寒岁横匾蟪蛄豁辟交徧校改节印景同凯切咳呛宽德矿税酹献两戒连篇累牍枥骥菱华犛轩丽月沦胥茅厕驽驹旁朝平杂潜踪巧辩青鹢庆宥骐雄劝酬却冠屈柔认账肉朋酒友声带肃寂铁锝尪羸伪娘误认颜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