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戎 人之法。《左传·定公四年》:“启以 夏 政,疆以戎索。” 杜预 注:“ 大原 近戎而寒,不与中国同,故自以 戎 法。”后以泛指法令。 唐 元稹 《织妇词》:“早徵非是官家恶,去岁官家事戎索。” 清 钱谦益 《聊且园记》:“今之苟然者多矣,苟然於庙堂而国论坏,苟然於疆园而戎索坏。”
“戎索”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演变。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戎索(拼音:róng suǒ)原指戎人的法律或制度,出自《左传·定公四年》。其中“戎”指古代西方少数民族,“索”意为法则或规范。后引申为泛指法令、制度,如唐代元稹《织妇词》中“去岁官家事戎索”即指官府按法令行事。
历史渊源
《左传》记载,周成王分封唐叔虞时,要求其治理晋地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结合夏朝政令,用戎人法规划分田界),说明当时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
词义扩展
唐代以后,“戎索”逐渐扩展为一般性法令的代称,如明代袁可立的诰文中“务令受我戎索”即强调以法令约束属国。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引申为“战争时期的紧张状态”,认为“索”指束甲绳索,比喻战事紧迫。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可能为后起的引申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杜预注或相关史学论著。
《戎索》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róng suǒ。它的意思是指武器和装备。
《戎索》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戈”(gē)和“纟”(mì)。它的总笔画数为14。
《戎索》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在《史记·戎虏列传》中出现。在古代战争时期,戎索指的是用来束缚敌人的绳索,以及装备战争所需要的武器。
《戎索》的繁体字为「戎索」,拆分部首和笔画都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一些变化。古时候的《戎索》在字形上与现代稍有不同,如纟部分写作「糹」,即「戎索」。
1. 军队需要配备高效的戎索,以提高作战效能。
2. 在古代战争中,束缚俘虏是用戎索来完成的。
组词示例:戎装(ròng zhuāng,武器和装备)、戎器(ròng qì,武器)、索贿(suǒ huì,寻求贿赂)
近义词:兵器(bīng qì,武器)、武器(wǔ qì,军事装备)
反义词:文绉(wén zhòu,文化和绅士风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