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阶的意思、散阶的详细解释
散阶的解释
指无固定职事的官员品阶。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文臣带左右》:“ 绍兴 以来,文散阶皆带左右字,以别有无出身,惟尝犯赃者则去之。”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官职》:“ 唐 宋 文散阶二十九,从仪同三司特进光禄大夫起,至将仕郎而止;武散阶四十五,从驃骑大将军起,至陪戎校尉而止。 唐 以开府为散阶。”
词语分解
- 散的解释 散 à 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分散。解散。涣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分给:散布。散发(?)。天女散花。 排遣:散心。散闷(坣 )。 解雇: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散了。 集聚 散 ǎ 没有约束,
- 阶的解释 阶 (階) ē 为了便于上下,用砖石砌成的或就山势凿成的梯形的道:阶除(台阶)。阶墀(台阶)。阶级。阶下囚。台阶。 等级,层次:阶层。官阶。军阶。音阶。 凭借:阶缘(凭借,依附)。 由来:阶祸。 途径
专业解析
"散阶"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的专有名词,特指一种表示官员品级、俸禄及身份地位,但不承担具体实际职务的官阶称号。其核心特征在于"散"字,强调其与"职事官"(有实际执掌的官职)的区别。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基本含义
- 无实职的等级标识: "散阶"本身不代表官员在朝廷或地方机构中担任的具体职位(如尚书、刺史、县令等),而是一种标志其个人等级、资历和待遇的阶位称号。官员可能拥有较高的散阶,但实际担任的职事官品级可能较低,反之亦然。
- 与"职事官"相对: 在官制体系中,"散阶"与"职事官"是并行的两条线。职事官负责具体的行政、军事等事务,有明确的权力和责任;散阶则主要反映官员的个人资历、功绩和地位,是确定其俸禄、章服(官服颜色和图案)、恩荫待遇等的主要依据。
- 品级序列: 散阶本身也有一套完整的品级序列(如唐代的文散官从开府仪同三司到将仕郎共二十九阶,武散官从骠骑大将军到陪戎副尉共三十一阶),每一阶对应特定的名称和待遇标准。
二、 历史功能与作用
- 酬功叙劳: 授予散阶是对官员功绩、资历的一种认可和酬赏。官员可能因功勋、年资或特殊恩宠获得晋升散阶,即使其职事官位未变,也能提升其地位和待遇。
- 调节待遇: 官员的俸禄(如禄米、俸料钱)、服色、佩饰、车舆等礼遇,主要根据其散阶品级来确定,而非完全依据其职事官位。这为朝廷灵活调整官员待遇提供了制度空间。
- 身份象征: 散阶是官员社会地位和身份的重要标志。高级散阶(如特进、光禄大夫)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荣誉。
- 安置闲散: 对于暂无合适职事官位安排、或年老、休致(退休)但仍保留一定身份的官员,朝廷常通过授予或保留其散阶来体现优抚。
- 职事官的资格基础: 担任某一品级的职事官,通常需要具备相应或更高品级的散阶作为资格条件之一(尤其在唐代"本品"概念下)。
三、 历史演变
- "散阶"制度在隋唐时期发展成熟并达到鼎盛,形成了文、武两套系统分明级森严的散官序列(即"散位"或"本品")。这一时期,"散阶"(本品)与"职事官"(职事品)的分离最为典型。
- 宋、元、明等朝代基本沿袭了隋唐的散阶制度,但具体名称级和与职事官的关系有所调整变化。例如宋代散官(阶官)制度仍然非常重要,是确定官员俸禄和迁转的重要依据。
- 至清代,散阶制度逐渐简化、弱化,其功能很大程度上被"品级"(即职事官本身的品级)和封爵、加衔等制度所吸收或替代。
权威参考来源:
- 《宋史·职官志》:作为正史职官志的代表,详细记载了宋代官制,其中对文散官(如开府仪同三司、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等)和武散官(如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等)的品阶、名称、授予条件等有明确记述,是理解"散阶"在宋代运作的核心史料。可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
- 《唐六典》:唐代官修的行政法典,系统规定了唐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机构、编制、职掌及官员品级。其中对文、武散官的二十九阶和三十一阶序列有完整罗列和说明,是研究唐代"散阶"制度最权威的文献之一。可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唐六典》。
- 《通典·职官典》(杜佑):唐代典章制度通史,其职官部分系统梳理了历代官制沿革,对隋唐散阶制度的形成、内容和作用有精辟论述和总结。可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通典》。
- 《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权威工具书,其"散官"、"文散官"、"武散官"等词条对"散阶"的定义、历史演变和功能有简明扼要且准确的学术性解释。
-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吴宗国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综合性研究著作,其中相关章节(如隋唐、宋元部分)深入分析了散阶制度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在古代官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散阶是中国古代官员制度中的一种荣誉性品级称号,主要用于标志官员的身份地位,而非实际职权。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定义
散阶指授予官员的虚衔,类似现代军衔制度,表示其品级高低。它不涉及具体职务,仅体现官员的资历和待遇等级。例如明代文官散阶从“特进光禄大夫”到“将仕佐郎”共42阶,武官则分30阶。
2. 历史背景与制度演变
- 隋唐时期:继承前朝制度,文散官分29阶(如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武散官45阶(如骠骑大将军至陪戎校尉)。
- 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细化分阶制度,每品级设初授、升授、加授三级,吏部和兵部分管文武官员评定。
3. 主要作用
- 身份象征:决定官员朝会班次、服饰等礼仪待遇;
- 俸禄依据:品级高低直接影响经济待遇;
- 晋升基础:通常需先提升散阶再升职事官;
- 荣誉奖励:用于表彰功绩,即使无实职空缺也可授予高阶。
4. 分类与评定标准
散阶分文、武两大系统,另有特殊群体如宦官、庖人等单独设置。评定需考核年限与政绩,例如明代官员需任职满三年并通过考核方可升授。
通过以上制度,散阶既维护了官僚体系的等级秩序,也为官员提供了职业发展的阶梯。更多制度细节可参考《明史·职官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哀悫暗九白壳避宼草表秤不离铊城乡川吏穿札打不平大孤山荅沓邓通點點雕胡風從风箫分期扶摇干燋公益金广陜龟纹锦红粉黄钟宫画旗讳迹蹇卫坎埳款局鹍柱领峤领握吕后筵眊聩名刺濔迆疟母溺冠盘算陪同婆儿起坟觑付山蛮砂皮生各札视日庶国述敍田烛苕水同耆推干就湿土实枉曲直凑惟命献呈巷陌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