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主管水土的官。《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其神后土” 汉 郑玄 注:“后土,亦 顓頊氏 之子,曰 黎 ,兼为土官。”《宋书·礼志四》:“社主土神,司空土官,故祭社使司空行事。”
(2).地神。 唐 陆龟蒙 《祝牛宫辞序》:“冬十月耕牛为寒,筑宫纳而皁之。建之前日,老农请乞灵於土官,以从乡教。予勉之而为之辞。”
(3).见“ 土司 ”。
土官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元、明、清时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官职,由当地部族首领世袭担任。 这是“土官”最常见和核心的含义。中央政府为管理西南、西北等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行“土司制度”(或称“土官制度”),任命当地有威望的部落首领或头人担任官职,如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司长官、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这些官职通常是世袭的,土官在辖区内拥有较大的自治权,负责管理本族事务、维持地方秩序、缴纳贡赋并听从中央调遣。此制度是中央王朝“因俗而治”、“以夷制夷”统治策略的体现。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逐步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废除世袭土官,改由中央派遣的流官(非世袭、有任期的官员)进行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古代指五行官制中负责土地、农业事务的官员(此义较少用且较古)。 在中国古代依据五行观念设立的官制中,“土官”特指负责与“土”行相关事务的官员,即掌管土地、农业、疆域、建筑等事务的官职。例如,《礼记·月令》中提到的“土正”或“后土”之官,其职责与之相关。这个含义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主要用于理解古代文献。
来源: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总结来说,“土官”一词在现代汉语语境下,主要指中国元明清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由当地首领世袭担任的地方官职,是土司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土官”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随历史背景和语境不同而变化。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古代主管水土的官职
源于《礼记·月令》及汉代郑玄注,指负责水土管理的官员。例如《宋书·礼志四》提到“司空土官”主持祭祀土神的活动。
地神的别称
在部分文献中,“土官”与土地神相关,如唐代陆龟蒙的《祝牛宫辞序》提到祭祀土官的习俗。
边疆行政制度
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央政权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官制度”,即任命当地首领为世袭官员,管理本族事务。例如:
特点与影响
指代无能的官员
明代起,“土官”被引申为讽刺不称职、滥用职权的官员。例如典故中官员面对土地荒废却无作为,反映其失职。
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评官僚体系中的腐败或无能现象,如“土官当道,百姓遭殃”。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制度史及成语典故,如需进一步探讨某一方面,可参考故宫博物院等权威来源(如)。
半部论语抱腰贬剥编辑程序比德彬炳层汉长啸赤酱虫虾锉碓点映叠双定害烦狱发严关天归蕃浩亹黄口画媵毁膳回言混轩赍盗借貣揭晓峻崄款备魁秀兰莸螺子笔马你子门观民生在勤排合遣辞倾囊亲里全套诎胜赏好商云善祥双曜蜀茶素脩太公贪流天香国色铁官突进往徕王鳣痿废委结稳请乌头白祥蓂新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