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浩亹的意思、浩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浩亹的解释

水名。亦名 阁门河 ,今名 大通河 。源出 祁连山脉 东段 托来南山 和 大通山 之间,东南流经 甘肃 、 青海 边境,在 民和县 享堂 入 湟水 。《汉书·地理志下》:“ 金城郡 …… 浩亹 , 浩亹水 出 西塞 外,东至 允吾 入 湟水 。” 颜师古 注:“浩音誥。 浩 ,水名也。亹者,水流峡山,岸深若门也……今俗呼此水为 閤门河 ,盖疾言之,浩为閤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浩亹(hào mén)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主要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作为名词:水名

指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条河流,即今青海、甘肃交界处的大通河(古称浩亹水)。该河发源于祁连山脉,最终汇入湟水,属于黄河上游支流。其名称源于河道穿越峡谷时水势浩大、奔腾汹涌的自然特征。

来源:

《汉语大词典》「浩亹」词条释义为水名,即今大通河。

《汉书·地理志》金城郡浩亹县注:“浩亹水出西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

二、作为地名:古县名

西汉时期在浩亹水流域设置的行政区划,隶属金城郡(今青海乐都县东南),东汉至魏晋沿置,后废。其命名直接源于所临水名,是古代中原王朝经略河湟地区的重要据点。

来源:

《后汉书·郡国志》金城郡下明确列有“浩亹县”。

《水经注·河水》记载:“湟水又东,浩亹水注之……水出西北塞外,东南经浩亹县故城南。”

综合释义:

“浩亹”由“浩”(形容水势盛大)与“亹”(本义为峡谷中湍急水流)复合而成,生动体现了河流穿越险峻地形时奔腾咆哮的意象。其词义演变遵循“水体→临水政区”的命名逻辑,属典型的地理专名用字。

注:因该词属历史地理专名,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极低,权威网络释义来源有限。上述解释整合自《汉语大词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及《汉书》《水经注》等古籍记载,未引用网络来源以保障准确性。如需进一步考据,建议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地理志》或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网络扩展解释

“浩亹”是一个古水名,现称为大通河,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浩亹(hào wěi)是古代对今大通河的称呼,又名“阁门河”。它发源于祁连山脉东段的托来南山与大通山之间,向东南流经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最终在青海省民和县享堂汇入湟水。

  2. 地理特征
    该河属于黄河支流湟水的上游水系,历史上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水源之一,流经区域多山地峡谷,具有典型的高原河流特征。

  3. 名称演变
    “浩亹”为汉代旧称,现代更名为大通河,可能与河流流经青海大通县有关(需进一步考证)。

由于当前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通过《水经注》《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权威文献或地理志核实更详细的历史沿革与地理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哀恋安全灯谙闲八奸巴蜀背霉变现踣鹿补续乘具赤松子丁书冬花断流防爆方弘烦嚣沸天震地粉扑坟兆抚掌大笑高粱蚜梗亮钩深致远孤劒含霜黑麻麻黄埃谏果介潭机难轻失金牌捐弃劳动纪律灵命流芳后世枚贾抹彩末都南徐旁吏旁搜博采撇扭迁改墙皮亲敬鶈鸎驱衞桑畴骚骇沈痛是味儿师子国贪悋铁甲金戈铁矿通贯为何梧宫挦毛捣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