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痿缩残废。 明 高攀龙 《<营政纪言>序》:“是故山川土田,肢体也,有不修飭,是肢体之有痿废也。” 清 袁枚 《新齐谐·木箍颈》:“然颈已痿废,不能振起,故以木板箍之而加铁焉。”《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集注引 喻昌 曰:“《金匱》治法,贵得其精意……如半身痿废及手足痿软,治之得法,亦能復起。”
“痿废”是一个中医术语,指肢体痿弱无力、功能废用的病理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拼音:wěi fèi
释义:指肢体因肌肉萎缩、筋脉失养或神经损伤导致的功能障碍,表现为软弱无力、活动受限甚至完全丧失运动能力。
现代医学认为,肢体痿废可能与中枢/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如中风、脊髓病变)或肌肉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相关,需结合具体病因诊断。
注意:若涉及男性生殖功能问题(如阳痿),需明确区分具体语境。
《痿废》是一个中文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体虚弱无力的状态,失去了正常的肌肉力量和活动能力。这种情况可能由于长期疾病、营养不良、衰老或其他身体原因引起。
《痿废》这个词由"疒"(疔)部和"废"部组成。
"疒"部表示与疾病相关,它是一个常见的部首,意味着这个词与疾病或健康问题有关。
"废"部为表示废弃、失去、无能的意思,暗示了人体无力和虚弱的状态。
在笔画方面,《痿废》一共有15画。
《痿废》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语大词典》中,它是由痿、废两个单字组成而来。
《痿废》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痿廢」。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差异。《痿废》在古时候的写法为「痺廢」。
1. 他长期卧床不起,身体变得痿废了。
2. 由于长时间缺乏运动,他的身体逐渐痿废下来。
3. 年老体弱的人容易出现痿废的现象。
1. 病弱:形容身体瘦弱、抵抗力差的状态。
2. 无力:指失去力量、无法勉强做某件事情。
3. 无能:表示缺乏能力、不称职。
4. 倦怠:形容身体疲惫、精神不振。
健壮:表示身体强壮、有活力的状态。
强健:形容身体强壮、康健。
有力:指具备一定的力量和能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