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賷盗”。谓持物送给盗贼。《明史·冯师孔传》:“王能杀贼,假王以大将军权;不能杀贼,悉输王所有餉军,与其賷盗。”
“赍盗”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jī dào,其核心含义为“持物送给盗贼”,常引申为帮助敌人或助长恶行 的比喻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可见于《明史·冯师孔传》中的记载:
“王能杀贼,假王以大将军权;不能杀贼,悉输王所有餉军,与其賷盗。”
此处通过“赍盗”强调若无法剿灭贼寇,则等同于将资源拱手送给敌人。
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历史文献或评论性文本中,批判因决策失误或妥协导致资源落入敌方之手的现象。例如:
“盲目削减边防军费,无异于赍盗之举。”
现代汉语中较少直接使用,但类似概念可见于“资敌”“养虎为患”等表达。如需查询近义词或反义词,可通过专业词典进一步扩展。
赍盗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赍”部的部首是贝,笔画数为7;“盗”部的部首是皿,笔画数为13。整个字的总笔画数为20。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形成于汉朝。它的意思是行窃、偷盗,指盗窃他人财物的行为。在古代社会,盗窃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被视为违法犯罪的行为。
在繁体字中,赍盗的写法相同,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中,赍盗的写法稍有不同。古代的赍字部首是贝,但在盗字中,盗字的部首是皀,与现代的皿稍有不同。这种变化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发展。
例句:
1. 这个小偷常常赍盗别人家的东西。
2. 警察抓住了一名赍盗团伙的成员。
组词:
赍手(指擅长行窃的人)
赍贼(指以盗窃为职业的人)
赍窃(指行窃的行为)
近义词:
盗窃
偷窃
盗取
反义词:
守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