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賷盗”。谓持物送给盗贼。《明史·冯师孔传》:“王能杀贼,假王以大将军权;不能杀贼,悉输王所有餉军,与其賷盗。”
“赍盗”是汉语中一个古语词汇,本义指将财物赠予盗贼,引申为因不当行为而间接助长恶势力。该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赍盗粮,借贼兵”的典故,比喻资敌或养奸的愚行。例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曾批判某些文献整理者“不辨真伪,实为赍盗之媒”,强调学术严谨的重要性。
在构词法上,“赍”为形声字,从贝齐声,原指持物赠人,后衍生出携带、怀抱等义;“盗”会意字,从㳄从皿,本指偷窃行为,后泛指违法者。二字组合形成复合动词,其语义重心在于强调行为结果对恶势力的助长作用。
该词现代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历史评论或社会分析领域。参考来源包括《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等权威辞书,以及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古代汉语语料库。
“赍盗”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jī dào,其核心含义为“持物送给盗贼”,常引申为帮助敌人或助长恶行 的比喻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可见于《明史·冯师孔传》中的记载:
“王能杀贼,假王以大将军权;不能杀贼,悉输王所有餉军,与其賷盗。”
此处通过“赍盗”强调若无法剿灭贼寇,则等同于将资源拱手送给敌人。
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历史文献或评论性文本中,批判因决策失误或妥协导致资源落入敌方之手的现象。例如:
“盲目削减边防军费,无异于赍盗之举。”
现代汉语中较少直接使用,但类似概念可见于“资敌”“养虎为患”等表达。如需查询近义词或反义词,可通过专业词典进一步扩展。
奥援有灵白晰八隅豍豆鄙谏驳饬惨愧敞丽产期魑魅罔两储思敦阅鹅湖之会恶声篙师狗骨秃光烫孤清哈巴儿还款河谷鸿断弘和厚生猴子跳滑利宦牛话资将作长史监试嘉日挟斯解骖解事寄库撧折括结酪粥碌碌纶理慜念诺诺连声庖餗瓢囊破觚为圜裒畜扑枣倾赏气势糗糒算赋通脚推雄王程玩阅畏害相乌显庆吸川玺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