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本植物名。一名艾蒿,俗呼蓬蒿。《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三国 吴 陆玑 疏:“蘩,皤蒿,凡艾白色为皤蒿。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食。一名游胡, 北海 人谓之旁勃。”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白蒿》:“白蒿处处有之。有水陆二种。”
白蒿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Artemisia sieversiana,在汉语中常以"蘩""皤蒿"等古称见于典籍。《诗经·召南·采蘩》中"于以采蘩?于沼于沚"的记载,证实其名称可追溯至先秦时期。
形态特征方面,白蒿植株高30-150厘米,茎直立具纵棱,叶片羽状深裂呈灰白色,头状花序呈半球形排列成圆锥状,花期8-10月。《中国植物志》记载其幼嫩茎叶被灰白色柔毛,成熟时叶背密布蛛丝状绵毛,这是其名称中"白"字的形态学来源。
该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中华本草》载明其生长于海拔500-4200米的草原、山坡及路旁,具有耐寒耐旱特性。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区的干燥地带常见其群落分布。
药用价值方面,《全国中草药汇编》指出其全草可入药,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传统医学认为其味苦微甘,性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中暑腹泻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其含有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活性。
文学意象中,白蒿常作为时令物候符号。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三月可种蘩",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白蒿盐酪调苦寒"等记载,反映其在古代农耕文化和饮食习俗中的特殊地位。
白蒿是一种广泛分布的菊科植物,具有食用和药用双重价值。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提示:如需具体药用配伍或食用菜谱,建议参考《中华本草》或地方食疗方。
安期枣八卦衣白璧微瑕半时鲍鱼别统逼目宾氓草鞋策反赤寰笞杀垂青宕跌丹麾雕华雕颜方宝干勇高契革世顾托寒更含景画眉举案画意诗情解喻畿疆鸡毛笔禁取酒地花天久盈吉月絶类离伦连空连连林虑浆柳木腿鲁阳鬘华漫与氓宇糜碎衲锦搦管骈郁岐辙仁人志士荣志上令深仇大恨睡神素材贪润同学究出身土膏土模文盟衔橛之虞笑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