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经地义的意思、天经地义的详细解释
天经地义的解释
(1) [unalterable principle;nature law and earth's way]∶天地间本当如此、不可更改的道理
(2) [a matter of course]∶指理所当然,无可非议的事情
详细解释
天地间本当如此、不可更改的道理。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三才》:“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晋 潘岳 《世祖武皇帝诔》:“永言孝思,天经地义。”《明史·何维柏传》:“及 居正 ( 张居正 )遭父丧,詔吏部諭留。尚书 张瀚 叩 维柏 , 维柏 曰:‘天经地义,何可废也。’” 清 谭嗣同 《仁学》十:“俗间妇女,昧於理道,奉腐儒古老之谬説为天经地义。” 浩然 《艳阳天》第九五章:“你要吃饭,就得干活儿!不劳动不得食,这是新社会的章程,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词语分解
- 天经的解释 .天之常道。 唐 李白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金镜霾六国,亡 新 乱天经。” 汉 班固 《典引》:“躬奉天经,惇睦辨章之化洽。” 唐 柳宗元 《寿州安丰县孝门铭》:“禀承粹和,篤守天经。”参
- 义的解释 义 (義) ì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
专业解析
“天经地义”的汉语词典释义
“天经地义”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绝对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或原则,被视为像天地运行一样自然、永恒不变的法则。它强调某种观念或行为的理所当然性和不可违背性。
-
基本释义:
- 天经: 指上天的规范、宇宙运行的常道。古人认为“天”的运行有其固定不变的规律(如日月星辰的运转),故称“天经”。
- 地义: 指大地存在的正理、人伦社会的根本准则。大地承载万物、滋养生命有其固有的法则,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被视为“地义”。
- 合义: “天经地义”合起来,意指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法则。引申为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绝对正确的事情或道理。
-
出处与源流:
该成语最早源于中国古代经典《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原文记载郑国大夫子产在论述礼的重要性时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指“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人民行为的依据。后世将“天之经,地之义”简化为“天经地义”,其含义也从特指“礼”的至高无上,逐渐泛化为指代一切颠扑不破的真理或原则。
-
语义演变与用法:
- 强调绝对正确性: 形容某种道理或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如同自然规律一般,无可争议。例如:“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 强调理所当然性: 表示某种情况或要求是理所当然、本该如此的。例如:“劳动者获得报酬是天经地义的。”
- 强调不可违背性: 暗示某些原则或义务是必须遵守、不能违背的。例如:“保卫国家安全是军人天经地义的职责。”
- 在现代汉语中,它常用于强调道德规范、社会责任、基本权利或普遍认知的绝对合理性。
-
用法示例:
- 道德层面: “扶危济困,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是天经地义的事。”(强调道德义务的理所当然)
- 法律权利层面: “公民依法享有言论自由是天经地义的。”(强调基本权利的不可剥夺性)
- 自然规律层面: “水往低处流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强调自然规律的不可违背)
- 社会认知层面: “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这是天经地义的。”(强调普遍认同的因果关系)
“天经地义”作为汉语成语,其权威释义指向天地间永恒不变的法则,并引申为绝对正确、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道理或原则。它源自《左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至今仍是汉语中表达最高程度合理性与必然性的重要词汇,广泛应用于强调道德规范、社会准则、自然规律和普遍认知的语境中。
网络扩展解释
“天经地义”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五个方面详细解析:
一、语义与结构
- 字面拆分:“天”指自然法则,“经”为常规或原则,“地”象征人间秩序,“义”表示正理或准则。合起来意为“天地间不可更改的常道”,比喻绝对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或理所当然之事。
二、历史出处
- 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此处将“礼”视为天地法则的体现,后被提炼为成语,强调事物本质的正当性。
三、用法与例句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例句:
- “双方互帮互助是天经地义的事。”(外交部官方翻译用例,体现国际关系中的正当性)
- “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老人,是天经地义的责任。”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理所当然、毋庸置疑、千真万确(强调合理性或事实性)。
- 反义词:天理难容、岂有此理、荒谬绝伦(表示违背常理或极端错误)。
五、文化与社会意义
- 该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法则与社会伦理的融合认知。如指出,“天经地义”常被用于描述社会普遍认同的基准(如道德义务),但也可能因过度泛用而缺乏对个体差异的考量。
如需更全面的典故分析或现代语境案例,可参考《左传》原文或当代官方文本(如外交部声明)。
别人正在浏览...
闇化柄事柴潁幨幌宸谋冲破崇树放榜俯步扶箕官品官徵龟珠国务孤塞夯嘴夯腮黑古董合食环翠荒宴呼啦火禽醮享节髦饥駈叩门绝经狂狷来格狼上狗不上揽统雷斧莲儿盼儿连夹料然烈火金刚璘豳狸首茅茨土阶煤掌扪虱而谈蜜食秾秾呕呢培塿娉娉品字梅辟隐骞骞起翦清原墒土韶刀生旦净丑十离诗受禅恬美天堂铜面香驾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