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狂狷的意思、狂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狂狷的解释

亦作“ 狂獧 ”。1.指志向高远的人与拘谨自守的人。《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狂者,进取於善道。狷者,守节无为。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其恆一。”《孟子·尽心下》:“ 孔子 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 焦循 正义:“此亦见《论语·子路篇》,獧作‘狷’。”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臣素门凡流,轮翮无取,进谢中庸,退慙狂狷。” 明 黄绾 《明道编》卷六:“ 孔子 取狂獧,以其无利欲之心,便可以进道,非谓狂獧足以尽道。” 柳亚子 《哭仲穆》诗:“相逢乍忆过 江 年,狂狷殊途笑我颠。”

(2).狂妄褊急。书疏中常用作谦辞。《汉书·刘辅传》:“臣闻明王垂宽容之听,崇諫争之官,广开忠直之路,不罪狂狷之言。” 唐 杜牧 《上李太尉论北边事启》:“伏惟特宽狂狷,不赐诛责,生死荣幸,无任感恩攀恋惶惧汗慄之至。” 宋 朱熹 《与陈丞相书》:“然 熹 之狂獧朴愚,不堪世用,明公知之,盖有素矣。”

(3).洁身自好。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昔狂狷华士……隐於海隅,而 太公 诛之。” 宋 叶适 《上西府书》:“伏念天子明圣……於是屡下直言之詔,招採山巖遁逸之士,狂狷朴野之人。” 清 姚鼐 《赠侍潞川》诗:“走昔少年时,志尚在狂狷。”

(4).放纵,不遵礼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三》:“﹝ 禰衡 ﹞恃才倜儻,肆狂狷于无妄之世。” 宋 苏轼 《上富丞相书》:“昔 范公 收天下之士,不考其素,苟可用者,莫不咸在,虽其狂獧无行之徒,亦自效于下风。” 瞿秋白 《十月革命前俄罗斯文学》七:“使读者感觉他那些矫激的愤世嫉俗的狂狷行为,确是为环境所压迫,不得不发的。”

(5).指放纵而不遵礼法的人。 唐 李绅 《州中小饮便别牛相》诗:“从此别离长酩酊, 洛阳 狂狷任椎埋。”

(6).指犯分跋扈。 汉 桓宽 《盐铁论·讼贤》:“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狂狷不逊,忮害不恭,刻轢公主,侵陵大臣。”《后汉书·李固传》:“ 固 受任之后,东南跋扈,两州数郡,千里萧条,兆人伤损,大化陵遟,而詆疵先主,苟肆狂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狂狷是汉语中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五个维度解析:

  1. 词源考据 《汉语大词典》指出"狂"本义为狗发疯,《说文解字》训作"狾犬",引申为人的精神失常或行为放纵。"狷"在《古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拘谨守分,《广雅》注为"急也",特指性情急躁而不随流俗。

  2. 本义解析 《论语集注》引程颐注:"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原指两种极端性格:狂者积极进取但易失分寸,狷者洁身自好却趋于保守,语出《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3. 引申义演变 《中国哲学简史》揭示后世将二者辩证统一,明代王阳明《传习录》言"狂者胸次,如凤凰翔于千仞",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称"狷者守节,不降其志",逐渐演变为形容既保持进取精神又坚守原则的品格。

  4. 现代语义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定义其当代用法:①形容激进而不失分寸的态度;②指特立独行、不随俗浮沉的人格特质,常见于文艺批评领域,如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陶潜之诗,狂狷兼得"的评述。

  5. 文化意象 《中国文学批评术语》强调其在审美范畴的特殊地位,既包含《楚辞》的浪漫狂放,又蕴含《周易》"介于石"的耿介之气,形成中华文化特有的"外狂内狷"精神范式。

网络扩展解释

“狂狷”是一个源自《论语》的复合词,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核心含义

  1. 《论语》中的本义
    孔子在《子路》篇提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 狂者:指志向高远、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常规的人,但可能因激进显得“不掩行”(行为与理想不完全一致)。
    • 狷者:指洁身自好、坚守原则,对不合道义之事“有所不为”的人,但可能因保守显得固执。
  2. 合义
    “狂狷”合指两种互补的处世态度:既包含积极进取的豪放,又有克己守序的节制,常被用来形容未能达到“中庸”但仍有可取之处的品格。


二、引申与多义性

  1. 褒义层面

    • 形容不拘礼法但保有底线,如文人雅士的洒脱与风骨(例:魏晋名士的狂放与清高)。
    • 用于谦辞,如古代文人自称“狂狷”以表志向或自省。
  2. 贬义层面

    • 指偏激固执、刚愎自用,缺乏包容性(现代汉语中更常见此义)。
    • 形容放纵不羁、犯分跋扈的行为。

三、近义与反义词


四、文化意义

“狂狷”体现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辩证思考:在无法达到中庸时,宁取“狂”的进取或“狷”的坚守,也不流于庸俗。后世文人常以此自况,如苏轼、李贽等人被称“狂狷之士”。

该词需结合语境理解,既可褒扬“有原则的叛逆”,亦可批判“过度的偏执”。

别人正在浏览...

巴賨百发百中跋陟弊屦避逊拆字唱萨敕警春秋无义战错彩倒霉蛋额数反驳飞灾忿恨凫胫高让供稿寒风侵肌后灯后勤候雁嘉林降体经笥进寇科套阔迂料择滦都明朝命秩民品目覩泥饰尼首青峯青色青鸦鸦誳诡曲桡奢汰示爱室庐誓死不渝蜀帝花宋亭天瑞调和阴阳通晚腿事頽业吞凤屯住迋迋吴蚕无翼髇矢戏倡欣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