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逸诗篇名。上古行射礼时,诸侯歌《狸首》为发矢的节度。《韩非子·八说》:“《狸首》射侯,不当强弩趋发。” 陈奇猷 集释引 太田方 曰:“《狸首》射侯,古之射礼也。”《孔子家语·辩乐》:“然后天下知 武王 之不復用兵也,散军而修郊射。左射以《狸首》,右射以《騶虞》,而贯革之射息也。” 王肃 注:“《狸首》、《騶虞》,所为节也。”参见“ 貍首 ”。
貍首:1.狸的头。《礼记·檀弓下》:“ 孔子 之故人曰 原壤 ,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 原壤 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歌曰:‘貍首之班然,执女手之卷然。’” 孔颖达 疏:“言斲椁材文采似貍之首。”后因以“貍首”指 原壤 之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蚕蟹鄙谚,貍首淫哇,苟可箴戒,载於礼典。”
(2).借指棺柩。 明 徐渭 《哀骆怀远公验词》:“何时卧貍首,闻之使心惊。” 清 王紫绶 《哭师》诗:“生死亲营一亩宫,瓣香谁解为 南丰 ;敢云貍首斑为美,常恐牛眠卜未工。”
(3).古代逸诗篇名。共二章。诸侯行射礼时歌《貍首》以为发矢之芦度。《仪礼·大射》:“上射揖,司射退,反位。乐正命太师曰:‘奏《貍首》,閒若一。’” 郑玄 注:“《貍首》,逸诗《曾孙》也。貍之言不来也。其诗有‘射诸侯首不朝者’之言,因以名篇。”《礼记·射义》:“其节,天子以《騶虞》为节,诸侯以《貍首》为节。” 陆德明 释文:“貍之言不来也。首,先也。此逸诗也。”
(4).指 三国 魏 管辂 。 辂 精天文,善卜筮,相传其能占知人“疾病死亡贫富丧衰”而无所差错。据《三国志·魏志》本传载:“﹝ 輅 ﹞初应州召,与弟 季儒 共载至 武城 西,自卦吉凶,语 儒 云:‘当在故城中见三貍,尔者乃显。’前到 河 西故城角,正见三貍共踞城侧,兄弟并喜。” 辂 别有弟名 辰 ,而 辂 年居长,后因以“貍首”称之。 唐 杨炯 《浑天赋》:“假 苏秦 之不死,既莫能知其説;儻 貍首 之重生,亦不能成其算也。”
(5).瓜名。 晋 傅玄 《瓜赋》:“虽貍首之甘美兮,未若东门之奇伟。” 晋 陆机 《瓜赋》:“夫其种族类数,则有栝楼、定桃、……貍首、虎蹯。”参见“ 貍头 ”。
狸首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基本释义
字面指“狸猫的头部”。《汉语大词典》记载,“狸”为哺乳动物,形似猫而尾短,“首”即头部。该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如《礼记·檀弓下》提及“狸首之斑然”,形容器物纹路如狸首皮毛的斑点。
古代礼仪中的象征
在周代射礼中,“狸首”为射箭靶的代称,因箭靶中心图案仿狸首而得名。《周礼·夏官·射人》载“王以六耦射三侯”,郑玄注“三侯”即熊、虎、豹首,而《仪礼·大射》中“狸首”为诸侯所用箭靶,象征射者的身份等级。
文学中的隐喻与典故
先秦文学常以“狸首”比喻隐逸或机敏。如《庄子·秋水》以“狸狌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暗喻伺机而动者,后世诗词亦用此意象。唐代白居易《感鹤》诗“饥不啄狸首,渴不饮盗泉”借狸首喻指不义之食,凸显高洁品格。
文化符号的延伸
日本平安时代受汉文化影响,将“狸”形象化为妖怪“狸猫”,其头部特征衍生出“狸首”传说,与汉语原意形成跨文化关联。江户浮世绘中常见此类形象,体现东亚文化交融。
(注:参考来源依据《汉语大词典》《礼记》《周礼》《庄子》等典籍及东亚文化研究文献,因古籍原文无网络链接,此处标注来源名称。)
“狸首”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具体解释需结合不同文献和语境:
指逸诗篇名
《狸首》是上古时期的一首逸诗(失传诗篇),主要用于射礼仪式。诸侯在射箭时,通过吟唱《狸首》来规范发箭的节奏和礼仪。例如《韩非子·八说》提到“《狸首》射侯,不当强弩趋发”,说明其与射礼的关联性。
射礼中的功能
据《孔子家语·辩乐》记载,周武王曾通过“左射以《狸首》,右射以《驺虞》”来替代战争,以射礼象征和平。诗中可能包含对诸侯不朝行为的隐喻,如“射诸侯首不朝者”。
指“狸的头”
《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故人原壤在母亲丧礼时唱歌,以“貍首之班然”形容棺椁木材的花纹似狸首,后引申为对原壤之歌的代称。
借指棺柩
明代徐渭《哀骆怀远公验词》中“何时卧貍首”一句,即以“貍首”暗喻棺柩。
在个别文献中,“狸首”还被用来指代三国时期善卜筮的管辂,但此用法较为罕见且权威性较低。
“狸首”的核心意义与古代射礼及逸诗相关,引申义则涉及丧葬文化和特定人物。需注意语境差异,更多细节可参考《礼记》《韩非子》等典籍。
辩政壁灯饼银长生花刺心粗衣恶食打剌孙当是得至宝彫伤堤堤底末敌手东风过耳浮柱高肥华翰花阶柳市华荣化杖惛怳嫁接江波讲课监押劫初铃接吻拥抱金牕扛半拉活可变连七纸貍虫陇客鸾停鹄峙甿税摩耶暖地贫苦洽谈室气功旗节起输权概区委诗绢水玻璃肃驾泰始擡舁踏肩剔拨同心结偷安旦夕问好武材相安相受香车宝马显人销黄小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