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参朝的官吏。《新唐书·百官志三》:“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日参,号常参官。” 唐 张籍 《酬秘书王丞见寄》诗:“今体诗中偏出格,常参官里每同班。”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於礼,羣臣无一日不朝者,故正衙虽不坐,常参官犹立班,俟放朝乃退。”原注:“ 唐 有职事者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釐务者谓之常参。”《宋史·礼志十九》:“至 元丰 中官制行,始詔侍从官而上,日朝 垂拱 ,谓之常参官。”
“常参官”是古代官职术语,主要指需每日参加朝会的官员,具体含义因朝代不同略有差异:
字面拆解为“常”(日常)、“参”(参朝)、“官”(官员),合指每日参与朝政议事的官吏。
唐代
宋代
成语中可比喻经常向上级或前辈请教的人,但此用法属于引申义,非历史官职原意。
提示: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等工具书中有更详细释义,建议查阅权威辞书获取完整信息。
《常参官》是指一直担任官职的人,常年参与政务事务的官员。
《常参官》的拆分部首是“宀”(mián)。
《常参官》共包含16个笔画。
《常参官》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中庸》一书中,后来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
《常参官》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常參官」。
在古代汉字中,「常參官」的写法并无太大变化。
他是一位《常参官》,深得君王的信任,权力极大。
常驻参官、参官制度、参官衔等。
常驻官员、长期参与官事的人。
临时参加官务的人、非官员。
卑号布席参集操调趁打伙衬衣晨装楚庄王村郊厝基斗量筲计钝涩酆城龙剑锋栝風簷忿世嫉俗干窃膏沐高挑子根据槃互苟异谷伯诡托海渚含苴亨衢怀沙怀胎徽婳活气激抗瘠人肥己计日可期机运拒阸力度庐落駡海駡毛路黔驴之计谦柔权谲拳王曲街群从戎柄蓐蚁颡骨折衷顺遵台站谭论天地不容天耳通铁狱铜笼吴中四士贤友小户人家协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