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侯国的意思、侯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侯国的解释

(1).侯爵的封地。《汉书·地理志下》:“讫於 孝平 ,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 潁川郡 有 成安县 ,侯国也。”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汉书九·侯王相有别》:“诸郡国下所属县,有注侯国者,即所谓王子侯、恩泽侯等侯国也。”

(2).指侯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汉高帝 十一年,封 靳彊 为侯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侯国"是汉语中具有历史制度内涵的复合词,在汉语词典及历史文献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分封制度下的政治实体 指周代分封制中诸侯的封地,尤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侯"爵所建立的政权。此类封国在《礼记·王制》中被明确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和军事权,需定期向周王室朝贡。汉代沿袭分封制,《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此时的侯国虽保留封地名号,但实际管辖权已被郡县制削弱。

二、爵位对应的食邑单位 特指汉代"列侯"(彻侯/通侯)的封地。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列侯所食县曰国",这类侯国作为二十等爵制中的最高等级,仅享受封地内租税,不掌握行政管辖权,与周代诸侯国有本质区别。《后汉书·地理志》记载东汉时期全国列侯封国数量达241个,成为中央集权制度下贵族待遇的体现。

该词的词源结构为偏正关系:"侯"指代爵位等级,源自甲骨文"矦"字,本义为箭靶,引申为受封者;"国"原写作"或",从"戈"守"口"(城邑),指有武装守卫的领地。二字组合完整呈现了古代"授爵必赐土"的分封特征。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用于历史研究领域,指代特定时期的封建领地形态。

网络扩展解释

“侯国”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历史文献和百科资料的解释:

一、基本定义

  1. 侯爵的封地
    指古代封建制度下,君主赐予侯爵的领地。例如《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平帝时期全国有241个侯国,与郡县并行管理。

  2. 侯爵的爵位
    有时也代指侯爵本身,如《水经注》提到“封靳彊为侯国”,即授予侯爵称号。


二、地位与特点


三、历史实例

  1. 汉代侯国
    刘邦分封功臣、外戚为侯,如吕泽受封“建成侯国”,西汉共设800余侯国,贯穿整个朝代。
  2. 周代侯国
    西周韩侯国(今陕西韩城)存在近300年,后为晋国所灭,成为“三家分晋”中韩氏的起源。
  3. 其他案例
    如夫夷侯国(汉代)、成安侯国(北魏)等,均为典型代表。

四、其他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侯国的历史细节,可参考《汉书》《水经注》等文献,或查阅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绿稀红瘢楞标榜碧楮并放钹帽不若哺育谄词令色长蛇顶冕顿锻梵帝烦疴饭囊酒甕风猷粉嘴敷芬伏凉儿感附咯娄根磨共势公欲怪戾痕痕回伏机穽九慝九霞裙机综角色开边连钱草犂牛之子乱虐滤尘器明镫密行磨厉木钟年光凝涩喷池喷火跷毬耆绅肜日身无长处审刑瘦身衰懦丝车枉尺直寻王老五剜肉生疮五脉遐册相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