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常參官的意思、常參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常參官的解釋

日常參朝的官吏。《新唐書·百官志三》:“文官五品以上及兩省供奉官、監察禦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日參,號常參官。” 唐 張籍 《酬秘書王丞見寄》詩:“今體詩中偏出格,常參官裡每同班。”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中:“於禮,羣臣無一日不朝者,故正衙雖不坐,常參官猶立班,俟放朝乃退。”原注:“ 唐 有職事者謂之常參;今隸外朝不釐務者謂之常參。”《宋史·禮志十九》:“至 元豐 中官制行,始詔侍從官而上,日朝 垂拱 ,謂之常參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常參官是中國古代職官制度中的特定概念,特指唐代至宋代期間每日需參加朝會的常朝官員。其制度起源于唐高宗永徽年間,《舊唐書·職官志》記載“文官五品以上及兩省供奉官、監察禦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每日參朝,號常參官”,标志着官員朝參制度的規範化。

從職能上看,常參官群體包含三省(中書、門下、尚書)的核心官員、禦史台要員及諸寺監長官,需每日參與皇帝主持的常朝會議,處理國家機要事務。據《唐六典》載,其選拔标準嚴格,需“清要之官,非才德兼備者不得居”,體現該群體的政治重要性。

宋代沿襲此制并有所調整,《宋史·職官志》記載元豐改制後“常參官更定為朝參班次,以四品為限”,反映出職官制度的曆史演變。該群體在政務運作中承擔着“通奏報、備顧問”的核心職能,其朝參頻次直接影響國家決策效率。

現代學者吳宗國在《唐代科舉制度研究》中指出,常參官制度實質是“君主強化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通過日常朝議加強皇權對官僚體系的控制”。這一制度設計深刻影響着唐宋時期的中央行政運作模式,是研究古代官僚體系演變的重要切入點。

網絡擴展解釋

“常參官”是古代官職術語,主要指需每日參加朝會的官員,具體含義因朝代不同略有差異:

一、基本定義

字面拆解為“常”(日常)、“參”(參朝)、“官”(官員),合指每日參與朝政議事的官吏。

二、曆史演變

  1. 唐代

    • 範圍:五品以上文官、兩省供奉官、監察禦史等特定職位。
    • 職責:每日觐見皇帝,參與國家政務讨論(《新唐書·百官志》記載)。
  2. 宋代

    • 元豐改制後:侍從官以上需每日赴垂拱殿朝會,稱為“常參官”。
    • 特點:外朝官員若未實際任職,仍保留參朝資格(《宋史·禮志》提及)。

三、延伸含義

成語中可比喻經常向上級或前輩請教的人,但此用法屬于引申義,非曆史官職原意。

四、制度細節

提示: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等工具書中有更詳細釋義,建議查閱權威辭書獲取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阿香步人猜拳纏經潮雞大廟釣侶地毛滴瓶鬥府耳際二铢錢飛句沸鬧扶挽櫜服刮湔貴造桂燭還命豪錐赫赫揚揚橫金拖玉鴻德儉确激拔譏興機樣計偫闿張款單累譯亮話流耀柳莊相法厲音馬口柴名筆敏秀靺韐南道主人甯康排箫畔約偏戰仆死豈止旗志取青媲白撒颩少刻申理石龍矢心雙眸談詠頹齡隤然歪人閑見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