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参官的意思、常参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参官的解释

日常参朝的官吏。《新唐书·百官志三》:“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日参,号常参官。” 唐 张籍 《酬秘书王丞见寄》诗:“今体诗中偏出格,常参官里每同班。”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於礼,羣臣无一日不朝者,故正衙虽不坐,常参官犹立班,俟放朝乃退。”原注:“ 唐 有职事者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釐务者谓之常参。”《宋史·礼志十九》:“至 元丰 中官制行,始詔侍从官而上,日朝 垂拱 ,谓之常参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常参官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中的特定概念,特指唐代至宋代期间每日需参加朝会的常朝官员。其制度起源于唐高宗永徽年间,《旧唐书·职官志》记载“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参朝,号常参官”,标志着官员朝参制度的规范化。

从职能上看,常参官群体包含三省(中书、门下、尚书)的核心官员、御史台要员及诸寺监长官,需每日参与皇帝主持的常朝会议,处理国家机要事务。据《唐六典》载,其选拔标准严格,需“清要之官,非才德兼备者不得居”,体现该群体的政治重要性。

宋代沿袭此制并有所调整,《宋史·职官志》记载元丰改制后“常参官更定为朝参班次,以四品为限”,反映出职官制度的历史演变。该群体在政务运作中承担着“通奏报、备顾问”的核心职能,其朝参频次直接影响国家决策效率。

现代学者吴宗国在《唐代科举制度研究》中指出,常参官制度实质是“君主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通过日常朝议加强皇权对官僚体系的控制”。这一制度设计深刻影响着唐宋时期的中央行政运作模式,是研究古代官僚体系演变的重要切入点。

网络扩展解释

“常参官”是古代官职术语,主要指需每日参加朝会的官员,具体含义因朝代不同略有差异:

一、基本定义

字面拆解为“常”(日常)、“参”(参朝)、“官”(官员),合指每日参与朝政议事的官吏。

二、历史演变

  1. 唐代

    • 范围:五品以上文官、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等特定职位。
    • 职责:每日觐见皇帝,参与国家政务讨论(《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2. 宋代

    • 元丰改制后:侍从官以上需每日赴垂拱殿朝会,称为“常参官”。
    • 特点:外朝官员若未实际任职,仍保留参朝资格(《宋史·礼志》提及)。

三、延伸含义

成语中可比喻经常向上级或前辈请教的人,但此用法属于引申义,非历史官职原意。

四、制度细节

提示: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等工具书中有更详细释义,建议查阅权威辞书获取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黯黑拔赵帜边抚匾蒲柄朝擘蓝猜忍参照系赪颊出芽毳帘地论宗饵霞防冬风癫蜂乳忿气伏凉儿高架桥珪贽骨解悍夫魂蝶胡然介圭嗟羡京口鲸饮极切积薪厝火隽言妙语枯废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鸣将谬诬摹揣牛黄狗宝怒怨批覆悭悋起军清輭三寸鸡毛商会申甫盛景升平声色并厉数让司天监松软铁标隤然瓦盌文侩物格误攫金雾沈云暝夏育谢不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