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得道多助的意思、得道多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得道多助的解释

[a just cause enjoys abundant support] 谓有正义,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详细解释

谓符合道义者则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元 陈草庵 《山坡羊》曲:“劝渔家,共樵家,从今莫讲贤愚话,得道多助失道寡,贤,也在他,愚,也在他。” ********* 《军人精神教育》第二章:“我则得道多助,彼则众叛亲离。军队虽多,犹市人也;枪械虽足,犹外府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得道多助”是汉语经典成语,源自《孟子·公孙丑下》,原句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其核心含义是:遵循道义或正义的一方会获得广泛的支持与帮助,反之则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以下从词源、语义及现实意义三个层面展开解析:

  1. 词源与古籍释义

    该成语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政治哲学论述。据《孟子》记载,孟子通过对比“得道”与“失道”的差异,强调民心向背对国家存亡的决定性作用,提出“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论断。此处“道”指代仁政、公理等符合伦理的社会准则。

  2. 现代语义解析

    《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符合正义则支持者众”,强调道德正当性与群体认同的关联性。例如在当代社会,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往往能凝聚多方力量,体现“得道多助”的普适性。

  3. 哲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儒家学者认为,“得道多助”是“仁者无敌”思想的延伸,揭示了道德实践与社会资源分配的内在联系(参考《中国哲学史新编》。历史案例中,如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建立,即通过凝聚民族大义获得广泛支持,印证了这一理念的现实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得道多助”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析:

  1. 出处与原文
    该成语最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原文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意为:遵循道义的人会获得广泛支持,背离道义者则孤立无援。

  2. 核心含义
    “得道”指符合道义或正义的行为,“多助”即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整体强调正义事业会赢得人心,而违背道义则众叛亲离。深层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主张以德服人而非武力统治。

  3. 延伸解释

    • 古代语境中,“道”常指治国理念(如孟子主张的仁政);
    • 现代用法扩展至个人或集体行为,强调道德准则的重要性;
    • 反义为“失道寡助”,二者常对比使用。
  4. 应用示例
    孙中山曾在《军人精神教育》中以“我则得道多助,彼则众叛亲离”形容革命形势,现代多用于描述正义行动获得广泛声援的场景。

注音与结构:拼音为“dé dào duō zhù”,属主谓式成语,可作宾语或定语,多用于劝诫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白虬本行本人辨释拨剌蚕禾侧艳孱蒙吃空从马直村措大达道当甚雕画叠萝花敦煌变文方相辅颊夫壻宫棹杭纱汗马牛耗子尾巴红脸降逮匠画觭介金鼓齐鸣克苦宽叡老大帝国连纚聊啾篱菊陵殿龙潜名实谬错抹得开磨菇男妇偏箱车丕的乾涩齐截截轻贷曲阿塞鴈上衮沙衍摄相衰斩疏僻偷眼土布网页游戏芄兰苇席文摊文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