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翰墨的意思、翰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翰墨的解释

[brush and ink-writing,painting,or calligraphy] 原指笔、墨,借指文章、书画

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曹丕《典论·论文》

详细解释

(1).笔墨。 汉 张衡 《归田赋》:“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清 秦道然 《金缕曲·题云川蓉湖词隐图》词:“老矣城南 杜 ,尚依然飞扬翰墨,词填花雨。”

(2).借指文章书画。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 唐 颜真卿 《<干禄字书>序》:“既考文辞,兼详翰墨。”《宋史·米芾传》:“特妙於翰墨,沉著飞翥,得 王献之 笔意。” 郭沫若 《歌颂群英大会》诗:“旧状元只通翰墨,而今是各业俱全。”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翰墨”是一个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1. 基本词义
    原指书写工具“笔”和“墨”,后引申为文章、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创作。例如《典论·论文》中“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即以翰墨代指文章著述。

  2. 字源解析

    • 翰:原指长而坚硬的鸟羽(古代制笔材料),后衍生为“翰林”(文人聚集之地)的代称。
    • 墨:指书写、绘画用的颜料,属文房四宝之一。二者结合,象征文人的技艺与修养。
  3. 文化内涵
    翰墨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更承载着文人的精神追求。如宋代米芾“特妙于翰墨”,强调书法技艺的精妙;而《归田赋》中“挥翰墨以奋藻”则体现以笔墨抒发情怀的文人传统。

  4. 历史与文献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曹丕的《典论·论文》,后世广泛用于评价书画作品,如《宋史》称米芾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元代元稹诗句“翰墨题名尽”亦展现其在诗词中的运用。

  5. 现代应用
    如今多指书法、国画等传统艺术,并延伸为文化活动的代称,如“翰墨雅集”“翰墨大赛”等。

“翰墨”从工具发展为文化符号,既代表艺术创作本身,也象征文人风骨与中华美学的传承。

网络扩展解释二

翰墨:传承千年的文学符号

翰墨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羽”部,右边是“土”部。它的笔画顺序为9画。翰墨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写作工具和艺术形式。

在古代,人们使用毛笔来作画和写字,将虎、豹、羊等动物的毛制成笔头,用木制的笔杆固定。这种毛笔有如鸟羽,因此称之为“翰”。而人们在纸上书写的墨汁,以及用毛笔书写而成的字迹,都被称为“墨”。因此,将毛笔和墨汁结合起来,形成了“翰墨”这个词义。

“翰墨”的另一个写法是繁体字“翰墨”,其字形保留了古代汉字的特色,更加优美且神秘。在现代汉字书法和文学艺术中,繁体字通常被用来表达一种古典、传统的氛围。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时候,人们使用笔的技巧与现在的书法规范相去甚远。字的形状和结构更为简单,并且由于工具和材料的限制,书写的效果也较为朴素和粗糙。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句子中使用“翰墨”的例句:
他运用翰墨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华。

除了“翰墨”之外,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词汇,如:“书法”、“绘画”、“国画”等。这些词汇都与书写、绘画和艺术创作有关,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近义词可以是“文学”、“艺术”等,这些词都指代着人们对于文化和创作的热情和追求。

反义词可以是“机械”、“冷酷”等,这些词指代着不涉及情感和艺术思考的创作方式和工具。

别人正在浏览...

艾猳爱杀碧鷄不死树彩错梴梴赤栏桥吃请充融踹腿儿词族从行搓板诞笃跌误东沙群岛顿断敦壮樊萦发藻飞蛩告近宫阁公量龟螭过份还有湖池考练叩源推委会计制度餽边撩戟丽牲之石梅妻悯世骈曡飘茵随混千疮百痍迁凑桥头堡七科适七林林泉台敺祓羣工桡情乳鱼三十六字母少商饰琢双款水鸭书斋剧厮打同声同气咼氏畏胁兀鹫武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