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翰墨的意思、翰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翰墨的解释

[brush and ink-writing,painting,or calligraphy] 原指笔、墨,借指文章、书画

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曹丕《典论·论文》

详细解释

(1).笔墨。 汉 张衡 《归田赋》:“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清 秦道然 《金缕曲·题云川蓉湖词隐图》词:“老矣城南 杜 ,尚依然飞扬翰墨,词填花雨。”

(2).借指文章书画。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 唐 颜真卿 《<干禄字书>序》:“既考文辞,兼详翰墨。”《宋史·米芾传》:“特妙於翰墨,沉著飞翥,得 王献之 笔意。” 郭沫若 《歌颂群英大会》诗:“旧状元只通翰墨,而今是各业俱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翰墨"是汉语中承载文化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三方面阐释:

一、本义溯源 该词由"翰"与"墨"两个单字构成。《汉语大词典》释"翰"为"长而坚硬的羽毛,后特指毛笔";"墨"指书写用的黑色颜料,《说文解字》注"墨,书墨也"。二者组合最初指代书写工具,如《汉书·扬雄传》载"聊因笔墨之成文章",即取此意。

二、引申范畴 随着语义发展,其内涵扩展至三个维度:

  1. 创作过程:指代写作行为,如陆机《文赋》"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翰墨"
  2. 作品实体:可指诗文书画,如《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
  3. 艺术造诣:喻指文化修养,如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言其翰墨精妙

三、文化符号 该词在《文心雕龙》中被纳入"神思"创作论体系,成为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明代项穆《书法雅言》更将其提升至"经艺之本,王政之始"的文化高度,突显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文献例证可见于《全唐诗》中杜甫"翰墨场中老伏波"的自况,以及《四库全书》对历代书画著录的系统整理,均印证其作为文化基因的历史延续性。

网络扩展解释

“翰墨”是一个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1. 基本词义
    原指书写工具“笔”和“墨”,后引申为文章、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创作。例如《典论·论文》中“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即以翰墨代指文章著述。

  2. 字源解析

    • 翰:原指长而坚硬的鸟羽(古代制笔材料),后衍生为“翰林”(文人聚集之地)的代称。
    • 墨:指书写、绘画用的颜料,属文房四宝之一。二者结合,象征文人的技艺与修养。
  3. 文化内涵
    翰墨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更承载着文人的精神追求。如宋代米芾“特妙于翰墨”,强调书法技艺的精妙;而《归田赋》中“挥翰墨以奋藻”则体现以笔墨抒发情怀的文人传统。

  4. 历史与文献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曹丕的《典论·论文》,后世广泛用于评价书画作品,如《宋史》称米芾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元代元稹诗句“翰墨题名尽”亦展现其在诗词中的运用。

  5. 现代应用
    如今多指书法、国画等传统艺术,并延伸为文化活动的代称,如“翰墨雅集”“翰墨大赛”等。

“翰墨”从工具发展为文化符号,既代表艺术创作本身,也象征文人风骨与中华美学的传承。

别人正在浏览...

八厨百则本富辟引骣骑瞠乎后矣称早嗔怨绰扫簇聚打诃调队子调赋定武兰亭丁庸对玩杜陵花凡戎车翻手云覆手雨沸溃凤跸改流广霞裹糇故志汗栗涸辙枯鱼僵化脚迹接腔饥慌惊呀精诣肌劈理解玖镜开犁莲邦料敌制胜林下之风绿鬓红颜虑无马薤弥缝谋将沤肥泼冷水青襟烧缸地沈祠生死存亡申命陶铸通迵荼棘唾腺文叙子温雅吴二娘曲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