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鼠咬蟲蛀。 鄭觀應 《盛世危言·藏書》:“海内藏書之家指不勝屈。然子孫未必能讀,戚友無由借觀,或鼠齧蠧蝕,厄於水火,則私而不公也。”
“鼠齧蠹蝕”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ǔ niè dù shí,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字面含義
指鼠類啃咬和蠹蟲蛀蝕,形容物體因小動物或蟲蛀而逐漸損壞。例如古籍、木制品等長期存放時可能遭受的侵蝕()。
比喻意義
比喻微小的問題或損害長期積累,最終導緻嚴重的後果。如形容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逐漸發展成重大隱患()。
出處與用法
該成語出自清代鄭觀應《盛世危言·藏書》,原文提到藏書因“鼠齧蠹蝕”而損毀,強調私藏書籍的弊端()。現多用于警示忽視細節或小問題的危害性。
近義詞與結構
使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自然侵蝕現象(如文物損壞),或引申至管理、經濟等領域,強調防微杜漸的重要性。例如:“老舊建築若長期不維護,難免鼠齧蠹蝕,終成危樓。”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盛世危言》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鼠齧蠹蝕》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事物被損壞或侵蝕的程度十分嚴重。
《鼠齧蠹蝕》的拆分部首是:
鼠(鼠字的首字部首)
齧(齒字的首字部首)
蠹(蟲字的首字部首)
蝕(虍字的首字部首)
《鼠齧蠹蝕》整體共有17個筆畫。
《鼠齧蠹蝕》最早出現在《論語·述而》篇中的一段話:“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有《鼠齧蠹蝕之蟲》也。”意為勤奮好學、不嫌追問,因此能防止“鼠齧蠹蝕”。
《鼠齧蠹蝕》的繁體字為《鼠齧蠹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齧的部分可以寫成“齒“,蠹的部分可以寫成“虍”,因此古代的寫法為《鼠齒虍蝕》。
1. 這座古城已經經曆了數百年的風雨,曆史的長河給它帶來了鼠齧蠹蝕的痕迹。
2. 經濟危機使得許多企業遭受了巨大的鼠齧蠹蝕,有些甚至倒閉了。
組成了《鼠齧蠹蝕》這個成語,沒有可以組成的其他詞語。
近義詞包括:破壞、侵蝕、糜蝕、剝蝕。
反義詞包括:完好無損、保持良好、安然無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