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种油炸的面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饼法》:“环饼,一名‘寒具’;截饼,一名‘蝎子’。皆须以蜜调水溲麪。若无蜜,煮枣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饼美脆。”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昔 桓玄 爱重图书,每示賔客。客有非好事者正飡寒具,以手捉书画,大点污。” 宋 陆游 《西窗》诗:“看画客无寒具手,论书僧有折釵评。”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部四·寒具》:“ 林洪 《清供》云:寒具,捻头也。以糯粉和麪,麻油煎成,以糖食之。可留月餘,宜禁烟用。观此,则寒具即今饊子也。以糯粉和麪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釧之形,油煎食之。” 清 赵翼 《题黄陶庵手书诗册》诗:“摩挲忍污寒具油,激赏欲浮大白酒。”
(2).御寒的衣物。《太平广记》卷三三八引 唐 戴孚 《广异记·朱自劝》:“﹝ 自劝 ﹞谓婢曰:‘方冬严寒,闻汝和尚未挟纊,今附绢二匹,与和尚作寒具。’婢承命持还,以绢授尼。”《宋史·文苑传六·刘恕》:“﹝ 恕 ﹞自 洛 南归,时方冬,无寒具。 司马光 遗以衣袜及故茵褥。”
“寒具”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油炸面食
指一种传统油炸食品,形似现代“馓子”。以糯米粉或面粉为主料,加盐、蜜等调味,搓成细条后挽曲成环状或麻花状,经油煎炸制而成。其特点是香脆,可长期保存,常用于寒食节禁火期间代餐,故得名“寒具”。
御寒衣物
另一层含义指代御寒的衣物或用具,如《宋史》中提到的“无寒具”即指缺乏御寒衣物。
起源与用途
寒食节禁火时,寒具作为冷食干粮盛行于古代,最早可追溯至《周礼》记载,称为“朝事之笾”中的冷食。北魏《齐民要术》详细记载其制作方法,用蜜、枣汁或牛羊乳调面,以增香脆。
文化典故
东晋桓玄爱惜书画,因宾客食用寒具后手沾油污弄脏字画,遂要求观画前洗手并禁食寒具,侧面反映其作为日常点心的普及性。
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记载寒具“味甘、咸,无毒”,有润肠、温中补气的功效。
别称与演变
又称“环饼”“馓子”,后逐渐发展为日常点心,形态多样,包括麻花、栅状等。
“寒具”一词既指向特定节令食品,也涵盖御寒用具,体现了古代生活与饮食文化的交融。若需更完整的历史文献或食谱细节,可参考《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典籍。
寒具可以指寒冷的工具,也可以指防寒的用品。
寒具的部首是⻑,总笔画数为12。
寒具这个词是由“寒冷”和“工具/用品”两个意思组合而成的。
繁体字“寒具”保持不变,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写“寒具”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了现代汉字的构造和意义。
1. 忘记带寒具的登山者很容易受冻。
2. 这家店卖的寒具质量很好,可以很好地保暖。
防寒具、寒具商店、户外寒具、冬季寒具等。
防寒用品、取暖工具、保温物品。
夏季用品、制冷设备。
爱宝闇薄白蜺拜时背立避宼冰脑不贤才容蟾蜍坑乘鱼桥耻居王后大护点差堤埂恩怜发乳風旨忿噪浮寄纲曹膏唇岐舌告教巩膜官偪民反官等过务后佛懽悦浇风假税嘉殽荆桃舅母居句居奇刻吝昆奴乐存冷炙露网车马拐麻林翩妍凄凛青帝青海省穷厄瞿唐关瞿塘峡神鸦湿透石峡琐瘦蜩蝉外债吴鈎乌拉尔河线麻綫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