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火炙竹简,供书写所用。 汉 刘向 《别录》:“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復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 北周 庾信 《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 子云 犹汗简, 温舒 正削蒲。”
(2).竹简。古代用来书写文字的竹片,亦借指著述。 元 袁桷 《偶述末章答继学》诗:“韦编旧学阴阳祕,汗简功深岁月修。” 清 钮琇 《觚賸·蒋山佣》:“身当史局,因事纳规,造膝之谋,沃心之告,有急於编摩,固不待汗简奏功,然后为千秋金鑑之献也。”
(3).借指史册、典籍。《晋书·王湛传论》:“虽崇勋懋绩有闕於旂常,素德清规足传於汗简矣。”《旧五代史·晋书·赵在礼华温琪等传论》:“自 温琪 而下,皆服冕乘轩,苴茅燾土,垂名汗简,谅亦宜焉。” 明 宋濂 《元故庐陵周府君墓碣铭》:“ 秦 火之烈,六经中絶,我心衋伤兮;汗简散落,后先参错,乃理之常兮。” 严复 《和荆公<适意>》:“鐙火年年作近邻,韦编汗简苦陈陈。”
“汗简”一词在汉语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本义:古代竹简的加工方式
引申义:书籍、史册的代称
文化象征:历史记载与文化传承
总结核心含义: “汗简”一词,其根本源于古代竹简制作的特定工艺(炙简去汗),并由此核心工艺名称,通过转喻和引申,最终成为书籍、史册乃至历史文化传承的典雅代称。它生动体现了汉字词汇从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演变过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汗简”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制作竹简的工艺
指用火烘烤竹简使其表面渗出水分(即“汗”)的工序,目的是去除竹简的湿气并防蛀,便于书写。这一过程也称为“杀青”。例如汉代刘向在《别录》中提到:“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谓之汗简。”
竹简或著述的代称
因竹简是古代文字的主要载体,“汗简”可直接代指竹简本身,或引申为著作、典籍。如元代袁桷的诗句“汗简功深岁月修”即用此意。
史册与典籍的象征
进一步抽象化后,“汗简”被用来比喻流传后世的史册或经典文献。例如《晋书》中“素德清规足传于汗简”即强调德行载入史册的意义。
特指宋代字书《汗简》
宋代文字学家郭忠恕所著的《汗简》是一部研究古文字的字书,体例参照《说文解字》,收录了71种古文材料,成为后世研究古文字的重要依据。
补充说明:
阿娘百里之才飙焚参耦拆股阐敷蛏干成亲出丁垂亡攒心盒子蹴步大龙湫单档颠困堕懒二斤半耳目昭彰防萌法效逢处枫实柜坊归槥汗漫横敛壑子薨背欢容奸惰鸡鹿金杯计听卡纸空石宽护劳承孷孖蛮妆谟盖贫尼皮褥子破哑前歌后舞寝所去痛瑞金撒科打诨商家赏勋随机信号濌伯太渊踢腿乌丝橡子面遐鹜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