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入閣的意思、入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入閣的解釋

明 代罷宰相之名,仿 宋 置殿閣大學士,以閣在宮内,謂之内閣。大學士入直 文淵閣 ,稱為入閣預機務。省稱“入閣”。 清 代因之,唯入閣辦事的,專屬大學士,而以尚書為協辦。 清 李漁 《玉搔頭·呼嵩》:“寡人即位以來,見他正色立朝,敢言直諫,真是個社稷之臣,目下就要取他入閣。”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内閣》:“ 成化 弘治 多由侍郎陞尚書,若先陞尚書,則無入閣之命。” 吳晗 《況鐘和周忱》:“ 明成祖 在打到 南京 ,作了皇帝以後,任命七個官員替他管理機密事務,叫作‘入閣’,後來叫作‘拜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入閣(rù gé)是漢語中的曆史政治術語,指官員進入内閣擔任閣臣職務,特指明清時期被任命為内閣大學士,參與國家中樞決策的行為。其釋義可從以下四方面展開:


一、核心釋義

指進入内閣機構擔任要職。

“閣”即“内閣”,是明清兩代最高行政中樞機構;“入”即進入、加入。該詞強調官員通過皇帝任命進入權力核心層,成為内閣成員(如大學士、協辦大學士等),行使“票拟”“顧問”等職權。例如:

“張居正于隆慶元年入閣,後任首輔。”


二、曆史制度背景

明清内閣制度始于明成祖時期(1402年),作為皇帝秘書咨詢機構逐漸演變為行政中樞。入閣需滿足嚴格條件:

  1. 資曆要求:通常需有翰林院經曆或六部尚書、侍郎職銜;
  2. 任命程式:由皇帝直接任命(“特簡”)或經廷推後欽定;
  3. 職能定位:協助皇帝處理奏章、起草诏令,無正式宰相名分但掌實權。

三、職能與象征意義

入閣者實際承擔國家決策職能,其象征意義包括:


四、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入閣”可引申為進入核心領導層或決策機構,如:

“新任部長正式入閣,主導經濟改革。”

其使用仍保留對高層權力參與的隱喻,但脫離具體曆史制度框架。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條目“入閣”;
  2. 《中國曆史大辭典·明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内閣制度相關釋義;
  3.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劉澤華主編,人民出版社(明清内閣職能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

“入閣”是一個源自古代官制的詞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具體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曆史背景

  1. 起源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後,仿宋制設立殿閣大學士,因辦公地點在宮内稱為“内閣”()。大學士進入文淵閣參與機要政務,稱為“入閣預機務”,後簡化為“入閣”()。

  2. 清代演變
    清代延續此制,但規定隻有大學士可“入閣辦事”,尚書僅作為協辦()。到明清中後期,内閣權力逐漸擴大,甚至能直接幹預朝政,如嚴嵩、張居正等權臣均通過入閣掌握實權()。


二、基本含義


三、用法與示例

  1. 成語屬性

    • 發音:rù gé
    • 近義詞:拜相、擢升
    • 反義詞:罷黜、緻仕
  2. 典型例句

    • 曆史用例:清帝曾欲選拔正直官員入閣輔政()。
    • 現代用例:形容某人進入重要團隊或晉升高層,如“技術骨幹入閣研發核心組”()。

四、權威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語詞典》或搜狗百科的完整詞條。

别人正在浏覽...

百子堂别孕曹官槽枥漕糧蟾背崇藴春熟賜號攢動代谷搗子調陣敵僞凍梨二辂飛五福不盈眦腐氣古話鬼钗歸僑航标紅翠皇甫化氣惠悟頰胲鍵關機會主義境壤卷箨君公梁嶽裡向離志論長説短露水姻緣門表面颔妙思冥録磨鉛策蹇驽駕疲斾七零八落親公情見三穢生産守寸四機唆擺宿糗弢弓體規畫圓嗁號卧式镗床夏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