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立等。 宋 秦觀 《魯肅論》:“ 吳 若殺之,豪傑四面而至必矣, 孫氏 之亡可立待也。” 康有為 《大同書》癸部第二章:“知天演之自然,則天不尊,知無量衆魂之難立待於空虛。”
“立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立待”拼音為lì dài,意為“猶立等”,即形容短時間内即可完成或發生,強調時間上的緊迫性。
該詞多見于古文或書面語。例如: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文學或曆史讨論中仍可見其蹤迹,多用于強調事件的迅速性或必然性。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古籍用例,中提到的《魯肅論》或《大同書》原文。
立待(lì dài)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站在某處等待”或“等待某些事情的發生”。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立(li)是“站立”的意思,是一個獨立的字。待(dài)是指“等待”或“停留”的意思,由“彳”(辶)和“寺”(宀)組成。立待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拆分為立和待。
立待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立待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立寫作“站”,代表站立的動作,在字形上有立體感。待的古字形寫作“叉”,表示雙手伸開的樣子。所以,古代人站在某處等待的意思是用手指着等待的位置。
1. 他在車站立待了很久,直到朋友的列車到達。
2. 我們在飯店門口立待了很長時間,但他始終沒有出現。
在立待中,立可以用于組成其他詞語,如:
立場(lì chǎng)- 意為“對待事物的态度或立場”
立即(lì jí)- 意為“立刻”
立志(lì zhì)- 意為“立下志願”
等候(děng hòu)
守候(shǒu hòu)
等待(děng dài)
行動(xíng dòng)
前進(qián jìn)
離開(lí kāi)
移動(yí dòng)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