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名。亦指其居住地區。《後漢書·南蠻傳·烏浒》:“其西有噉人國……今 烏滸 人是也。” 李賢 注引 萬震 《南州異物志》:“ 烏滸 ……在 廣州 之南, 交州 之北。” 唐 劉言史 《廣州王園寺伏日即事》詩:“旅恨生 烏滸 ,郷心繫 洛橋 。”
"烏浒"(wū hǔ)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漢語詞彙,主要涉及曆史地理和民族稱謂。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曆史文獻,其詳細釋義如下:
指中國古代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及其活動區域,後演變為對特定河流與地名的稱呼。
古代南方部族名
秦漢時期分布于嶺南(今兩廣及越南北部)的百越族群分支,以骁勇著稱。《後漢書·南蠻傳》載:"交趾之南有越裳國,其西有烏浒人。"
來源:班固《漢書·地理志》、範晔《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古水名
指今廣西境内的郁江中遊河段(橫州至桂平段),屬西江水系。《水經注·溫水》稱:"郁水東運烏浒人南。"
來源:郦道元《水經注》、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鍊接示例)。
古地名
唐代設"烏浒"羁縻州,治所約在今廣西橫州市一帶,屬邕州都督府管轄。
來源:《新唐書·地理志》、杜佑《通典·州郡典》。
烏浒人曾保留特殊習俗(如鑿齒、鼻飲),漢文史籍視其為"南蠻"文化代表。其名稱可能源于古越語對"水澤"或"聚居地"的稱謂,具體語源存疑 。
權威參考來源:
“烏浒”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詞源與曆史記載
烏浒是漢至魏晉時期活躍于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名稱,屬百越族群分支,可能與西瓯、駱越有淵源關系。《後漢書·南蠻傳》記載其活動範圍在“廣州之南,交州之北”(今廣西左江流域至廣東部分地區),東漢郁林太守谷永曾招降十餘萬烏浒人。
文化與習俗
烏浒人從事農耕,有獵首、鼻飲、擊銅鼓等獨特習俗,部分采用巢居方式。唐代文獻中仍見相關描述,如劉言史詩句“旅恨生烏滸,郷心繫洛橋”。
民族關聯
烏浒被認為是壯、黎等南方少數民族的先民之一,隋唐後逐漸與其他族群融合,演變為“俚僚”“烏武僚”等稱謂。
部分詞典(如、2)提到“烏浒”可拆解為“烏(黑色)+浒(昏暗)”,形容天色或環境昏暗。但此解釋缺乏權威曆史文獻佐證,可能與少數民族本義存在混淆,需謹慎采用。
建議優先參考高權威性來源(如《後漢書》、知網)的民族曆史解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南州異物志》《異物志》等古籍原文。
白庭半壁江山背時茀星擦眼抹淚嘲諷倒背如流大小年電話機兜夫端甫發案風步鳳占伏處感風簿幹贶咯吧亘絕勾動規禮歸趣珪贽紅場鴻重花項灰孫子互讦忽雷渾不是婚事互歧監宅精警輯佚快硬水泥鑛璞兩回事镂繪扪虱而談鍪甲摹寫凝雲挈壺齊集清超锓梓群厲人工流産生産力深渥水沉私志檀弓鞉音微點文引屋上建瓴新蟾信而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