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名。亦指其居住地區。《後漢書·南蠻傳·烏浒》:“其西有噉人國……今 烏滸 人是也。” 李賢 注引 萬震 《南州異物志》:“ 烏滸 ……在 廣州 之南, 交州 之北。” 唐 劉言史 《廣州王園寺伏日即事》詩:“旅恨生 烏滸 ,郷心繫 洛橋 。”
“烏浒”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詞源與曆史記載
烏浒是漢至魏晉時期活躍于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名稱,屬百越族群分支,可能與西瓯、駱越有淵源關系。《後漢書·南蠻傳》記載其活動範圍在“廣州之南,交州之北”(今廣西左江流域至廣東部分地區),東漢郁林太守谷永曾招降十餘萬烏浒人。
文化與習俗
烏浒人從事農耕,有獵首、鼻飲、擊銅鼓等獨特習俗,部分采用巢居方式。唐代文獻中仍見相關描述,如劉言史詩句“旅恨生烏滸,郷心繫洛橋”。
民族關聯
烏浒被認為是壯、黎等南方少數民族的先民之一,隋唐後逐漸與其他族群融合,演變為“俚僚”“烏武僚”等稱謂。
部分詞典(如、2)提到“烏浒”可拆解為“烏(黑色)+浒(昏暗)”,形容天色或環境昏暗。但此解釋缺乏權威曆史文獻佐證,可能與少數民族本義存在混淆,需謹慎采用。
建議優先參考高權威性來源(如《後漢書》、知網)的民族曆史解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南州異物志》《異物志》等古籍原文。
烏浒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指代古代戰國時期的一個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蘇省盱眙縣境内。烏浒又是現代漢字中的一個字,它與古代地名有所區别,主要用作烏魚烏江這類詞語的音譯。
烏浒的拆分部首是乙和水,烏浒的總筆畫數是九畫。
烏浒這個詞來自于戰國時期的曆史文獻,最早出現于《史記·盱江傳》。當時烏浒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塞,被認為是楚國與吳國的交界處,因其地勢雄險而備受稱贊。
烏滸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烏浒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常采用筆畫連寫,字形也較為繁複。具體寫法如下:
烏:
浒:
烏浒地勢險要,是戰國時期楚國與吳國争奪的重要邊界。
1.烏魚:指黑色的魚類。
2.烏江:指流經貴州省的一條河流。
近義詞是指與烏浒意思相近的詞語,幾乎沒有非常精确的近義詞,但可以使用一些相關詞語來替代,如:陸地 fortress(堡壘)。
由于烏浒是地名或音譯詞,所以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