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承露盤。 漢武帝 時作銅露盤,象仙人以手掌擎盤承受甘露之狀,故名承露盤。見《漢書·郊祀志上》。 唐 杜牧 《早雁》詩有“仙掌月明孤影過”句,故後又以“孤掌”為吟詠明月之典。 清 吳偉業 《揖山樓》詩:“暝靄忽而合,明月出孤掌。彈琴坐其中,萬籟避清響。”
(2).謂孤掌難鳴。 明 張煌言 《愁心》詩:“ 平原 一旅真孤掌,可有天戈 靈武 間。”
“孤掌”一詞的解釋需結合其曆史典故和引申含義,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1. 曆史典故中的“承露盤”意象 漢武帝時期曾鑄造銅制承露盤,形似仙人舉掌承接甘露,因此得名。唐代詩人杜牧在《早雁》中用“仙掌月明孤影過”形容這一場景,後逐漸演變為明月的代稱。例如清代吳偉業《揖山樓》詩句“明月出孤掌”,即借該意象渲染月夜意境。
2. 成語“孤掌難鳴”的引申 此成語最早見于“孤掌難鳴,孤士難起”的表述,字面指單手無法拍響,比喻個人力量薄弱難以成事。明代張煌言《愁心》詩中“孤掌”即取此意,強調團結協作的重要性,成為漢語中強調集體力量的經典表達。
“孤掌”既承載着古代器物文化(承露盤)的詩意化表達,也在日常語境中演變為強調集體主義的成語元素。兩種含義雖指向不同維度,但都源自“單獨手掌”的字面意象,分别應用于文學描寫與哲理表達。
孤掌(gū zhǎng)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一個人單獨拍掌,表示孤獨寂寞、無人應答的狀态。
孤掌的拆分部首是手(zhǎng),其中“孤”部的拼音是gū,由四畫組成;“掌”部的拼音是zhǎng,由十畫組成。
《左傳·隱公三年》中有記載:“考之民罔有不複者矣,考之殘民,民之孤掌。”這裡的“孤掌”是指孤立無援的個體,後來被引申為一個人孤獨無助的狀态。
孤掌的繁體字為「孤掌」。
在古代寫法中,孤和掌的形狀與現代有所差别,但意義和發音相同。
他站在舞台上,孤掌起舞,沒有觀衆鼓掌。
孤立、孤獨、掌聲、掌握
單掌、孤立無援
衆掌、鼓掌、喝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