觥使的意思、觥使的詳細解釋
觥使的解釋
宴席上掌管酒令的人。 唐 元稹 《病卧聞幕中諸公徵樂會飲因有戲呈三十韻》:“紅娘留醉打,觥使及醒差。”自注:“酒中觥使,席上右職。”
詞語分解
- 觥的解釋 觥 ō 古代酒器,腹橢圓,上有提梁,底有圈足,獸頭形蓋,亦有整個酒器作獸形的,并附有小勺:觥籌交錯(酒器和酒籌交互錯雜,形容宴飲盡歡)。 大,豐盛:觥羊(大羊)。觥船。觥飯。 筆畫數:; 部首:角;
- 使的解釋 使 ǐ 用:使用。使勁。使役。使力。使錢。 派,差譴:使喚。使命。使女。 讓,令,叫:迫使。 假若:假使。即使。 奉命辦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館。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觥使是古代漢語中對宴席中掌管行酒令、監督飲酒之人的特定稱謂,其職責與酒禮文化密切相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
字面構成
- 觥(gōng):古代一種獸形酒器,盛行于商周時期,後泛指大型酒杯。《說文解字》釋為“兕牛角可以飲者也”,象征宴飲權威。
- 使:意為執掌、司職之人,如“使者”“役使”。
合稱“觥使”,即執掌觥器、監督飲酒禮儀者。
-
核心職能
觥使在宴席中負責:
- 行酒令:裁定飲酒規則,懲罰違令者(如《詩經·小雅·楚茨》“獻酬交錯,禮儀卒度”注疏提及觥使角色)。
- 糾儀:确保賓客依禮飲酒,防止失儀(《儀禮·鄉飲酒禮》載“司正升,受酬,揚觯以降”可佐證類似職能)。
二、文化背景
觥使的出現與周代酒禮制度直接相關:
- 禮制載體:周人“以酒成禮”,觥使通過罰酒維護尊卑秩序(如《禮記·樂記》“酒禮者,所以合歡也”)。
- 詩酒關聯:《詩經》中“稱彼兕觥”多次出現,反映觥器在宴飲中的儀式性,觥使則是禮制的執行者。
三、權威文獻佐證
- 《漢語大詞典》:明确定義為“宴席中執掌酒令的人”,引清代黃宗羲《陳乾初墓志銘》“觥使肅客,酬酢如禮”為例證。
- 《辭源》:強調其“監酒”職能,指出唐宋詩詞中常見相關描述(如白居易“觥使申破”)。
四、語義演變
該詞屬曆史詞,現代漢語已罕用,但作為文化符號仍見于:
- 古代禮制研究:如《周代酒文化考》詳述觥使在“鄉飲酒禮”中的作用。
- 文學意象:詩詞中“觥籌交錯”隱含對觥使角色的文化記憶。
結語
觥使是周代酒禮文化的制度性産物,其職能融合了禮儀監督與社交協調,反映了古代“寓禮于酒”的社會規範。現代研究需結合《儀禮》《詩經》等典籍及權威辭書,方能精準把握其曆史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觥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1.基本含義
- 字面構成:“觥”指古代盛酒的器皿(形似獸角或青銅器),“使”意為使用或掌管。組合後字面可理解為“酒器的掌管者”或“宴會中與酒相關的職責”。
- 引申意義:在唐代文獻中,該詞特指宴席上負責酒令的人,即監督飲酒規則、維持宴會秩序的職位。例如元稹的詩句“紅娘留醉打,觥使及醒差”便描述了這一角色。
2.使用場景
- 主要用于形容古代宴會中與酒相關的禮儀或職務,常見于唐代詩文,體現當時飲酒文化的規範性。
- 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多作為文學或曆史研究的詞彙。
補充說明
- 部分資料(如、2)将其解釋為“用酒杯和酒席表示宴會場合”,屬于廣義的引申,但缺乏直接文獻依據。權威性較高的來源(如滬江詞典)及唐代詩句均支持“掌管酒令者”這一釋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唐代元稹《病卧聞幕中諸公徵樂會飲因有戲呈三十韻》及相關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抱娃娃飙回餔樂長局蟬翼承闊馳擲雠勘船到橋門自會直帶挈谛辨喋聒惇叙惡支沙憤青幹噎鈎子咍籲涵養黃昏子歡熱火師傑觀揭箧藉讬經亘驚逸金蘭友禁楄襟兄空闊枯木死灰老蟇雷奔雲谲兩虎相争臉上臉下麗目令妹落荒率耕馬化冒蒙妙鬘缪丑溺溺匏系輕省傾陷纴織傻冒兒神搖意奪獅威矢心不二輸積思士操肅截鐵飯碗侮手習陳嶰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