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凄恻的意思、凄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凄恻的解釋

因情景凄涼而悲傷。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軍士各與父兄昆弟取訣,國人悲哀,皆作離别相去之詞……於是觀者莫不悽惻。” 南朝 梁 江淹 《别賦》:“是以行子腸斷,百感悽惻。” 唐 白行簡 《李娃傳》:“一旦大雪,生為凍餒所驅,冒雪而出,乞食之聲甚苦,聞見者莫不悽惻。” 清 顧炎武 《禹陵》詩:“ 會稽 山色好,悽惻獨攀登。”


悲痛;哀傷。 蘇曼珠 《碎簪記》:“餘心中甚為 蓮佩 凄惻,此蓋人生至無可如何之事也。”


因情景凄涼而感觸悲傷。 南朝 梁 江淹 《别賦》:“是以行子腸斷,百感凄惻。” 唐 黃滔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六馬歸 秦 ,卻經過於此地;九泉隔 越 ,幾凄惻於平生。” 宋 陸遊 《鹿頭關過龐士元廟》詩:“ 士元 死千載,凄惻過遺祠。” 明 郎瑛 《七修類稿·事物八·玉華山樵》:“老懷豈能忘故山,神遊往往于其問。為君寫此轉凄惻,片雲零落何時還。” 丁玲 《阿毛姑娘》:“那歌調在那弦上是發出那樣高亢的,激昂的,又非常委婉凄恻的聲音, 阿毛 又想哭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凄恻”是一個形容詞,形容因情景凄涼或情感悲痛而産生的哀傷情緒。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讀音為qī cè,意為哀痛、悲傷,多因環境凄涼或遭遇不幸引發。例如“哀婉凄恻的聲音”“心中凄恻”。

  2. 詞源與文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趙晔《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描述軍士離别時的悲怆場景:“觀者莫不悽恻”。南朝江淹《别賦》中“行子腸斷,百感悽恻”進一步強化了其哀怨意境。

  3. 使用場景
    常見于文學作品中,表達深沉的哀怨之情,如離别、喪親等悲痛時刻。現代口語中也可用于形容極度悲傷的心境。

  4. 例句參考

    • 古籍用例:“冒雪而出,乞食之聲甚苦,聞見者莫不悽恻”(唐·白行簡《李娃傳》)。
    • 現代造句:“她凄恻的神情令人動容”。

如需更多文學典故或近義詞(如“凄怆”“悲戚”),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凄恻

《凄恻》是一個漢字詞,表示悲痛凄怆的意思。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凄”和“恻”。

「凄」是一個三筆部首的字,它由「冫」表示水冰的意思,再加上「茲」表示寒冷的氣息,整個字形形象地描繪了寒冷的感覺。

「恻」是一個兩筆部首的字,由「心」表示心髒的意思,再加上「曷」表示哭喊的聲音,整個字形象地描繪了心痛的感覺。

《凄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它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使用,用來形容曆史中悲痛凄怆的場景。

在繁體字中,《凄恻》通常保留其原本的形态,沒有經過過多的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些變化。其中「凄」字的筆畫數曾經是7畫,後來發展成為了當前的6畫;「恻」字的筆畫數也有變化,最初是4畫,後來變為了當前的9畫。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看着那英雄的背影,令人凄恻不已。

2. 在戰場上,凄恻的景象讓人難以忍受。

3. 她聽到了母親的凄恻哭聲,心如刀絞。

一些與《凄恻》相關的詞語:

組詞:凄涼、凄楚、憂恻、恻隱、哀恻等。

近義詞:悲痛、傷心、痛苦等。

反義詞:歡快、愉悅、快樂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