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即色空的意思、即色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即色空的解釋

東晉 佛教般若學派“六家七宗”之一, 支遁 所創。謂“色”(物質現象)都是因緣假合而生起的,沒有獨立的實體,自性是“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6*解一·于法開》:“﹝ 于法開 ﹞後移 白山 靈鷲寺 ,每與 支道林 争即色空義。”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即色空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即色空"是佛教哲學,特别是大乘空宗的核心概念,源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著名偈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深刻闡釋了現象(色)與本質(空)之間不二的關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 字義分解與基本含義

二、 哲學内涵

  1. 緣起性空: "即色空"的理論基礎是"緣起性空"。一切事物(色)都是因緣(各種條件)聚合而生(緣起),正因為是依賴條件而生,所以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性空)。"色"的存在本身就證明了其"空"的本質(無自性)。
  2. 不二法門: "即"字強調了色與空的不二性。不能将"色"(現象)視為實有而執着,也不能将"空"(本質)理解為虛無而斷滅。執着"色"為實有是"常見",執着"空"為虛無是"斷見",兩者都是偏執。"即色空"超越了這種二元對立,指出現象當體即是空性,空性就在現象之中顯現。
  3. 破除執着: 理解"即色空"的目的是破除人們對現象世界(色)的虛妄執着(認為事物是實在的、永恒的、可獨立擁有的)和對"空"的誤解(認為空是無所有)。認識到萬法皆空,才能放下貪嗔癡等煩惱。
  4. 中道實相: "即色空"體現了佛教的中道思想。它既不偏于有(承認現象的存在與作用),也不偏于空(承認現象的無自性本質),揭示了宇宙萬有的真實相狀(實相)——非有非空、即有即空。

三、 現實意義 理解"即色空"有助于: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即色空”是東晉佛教般若學派“六家七宗”中的核心理論之一,由高僧支遁(支道林)創立,其核心觀點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1. 基本定義
    “色”指物質現象,“空”指無獨立自性。該理論認為一切物質現象(色)均由因緣假合而生,沒有永恒不變的本質,故自性本空,即“色不自有,雖色而空”()。

  2. 哲學内涵
    支遁提出“即色是空,非色滅空”,強調色與空并非對立關系,而是現象(色)本身即體現空性,無需通過否定現象來證悟空性。這種觀點與“本無宗”等學派形成對比,後者更偏向于否定現象的真實性。

  3. 曆史地位
    作為“六家七宗”的重要分支,即色空理論推動了般若學與中國本土思想的融合,尤其影響了魏晉玄學對“有無之辨”的讨論,成為佛教中國化的早期标志之一()。

相關概念區分
需注意“即色空”與“色空”的區别:後者是更廣泛的佛教術語,泛指現象與空性的辯證關系(如《心經》“色不異空”),而“即色空”特指支遁的學派理論。

别人正在浏覽...

按置百草虿尾忏度承侍楚巴吹喣杵臼楚雪點景狄酪斷鴻鈍丞垓心感應電流貢察過橋巾海帶韓壽賀詞紅薯洪纖嬌娥诘兵暨羅女巨金客途雷桐裡舊靈掌流亞龍節輪補買賣公平蠓蚋迷蔽靡有孑遺釀事前銜青詞琴工求浼曲辯戎旅柔韌撒豆谷折倒滲漓熟狀嗣産替補亭傳瓦玉集糅午際霞牕顯故仙韶院小茴香孝幕析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