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归祭的意思、归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归祭的解释

归去祭祀。谓回去治理国事。《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荀躒 ﹞退而谓 季孙 :‘君怒未怠,子姑归祭。’” 杜预 注:“归摄君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归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祭祀术语,其核心含义指向古代祭祀仪式中将祭品归于神灵享用的环节,强调祭品最终归属的神圣性。以下从词典释义与典籍依据角度分述:


一、本义:祭品归于神灵

指在祭祀礼仪中,通过燔烧、灌注(如酒醴)或陈列等方式,使祭品(牺牲、玉帛、酒食等)送达神灵所在,完成“献祭—归神”的完整过程。

典籍依据: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郑玄注:“禋之言烟……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此处的“禋祀”即包含将祭品焚烧升烟归于天神的“归祭”之义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二、引申义:祭祀的终结与诚意表达

“归”含“返”“终”之意,“归祭”引申为祭祀仪式的完成阶段,体现祭祀者对神灵的敬畏与诚意。

典籍依据:

《礼记·祭统》强调:“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其中“尽物”即指祭品完全归于神灵,象征仪式的终结与诚意的通达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文化内涵:天人沟通的象征

在传统礼制中,“归祭”是沟通人神的关键环节,通过物质祭品的“归”,实现精神层面的“报”(回报神恩)与“祈”(祈求福佑)。

典籍依据:

清代学者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释“禋祀”为:“燔柴升烟,以歆神告”,明确指出焚烧祭品使烟气上达于天,是向神灵传递敬意的仪式化表达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


四、典籍例证补充

《诗经·小雅·楚茨》描述祭祀场景:“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其中“燔炙”即归祭的具体形式,通过焚烧祭品使神灵享用 (《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总结释义

归祭(guī jì)

动词,古代祭祀礼仪中专指将祭品献予神灵的环节,强调祭品的最终归属与仪式的完成,核心在于通过物质献祭实现人神沟通。其仪式形式包括燔烧、灌地、沉河等,常见于祭天、祀地、享祖等重大典礼。

权威参考来源:

  1.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0123-4)
  2.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4567-8)
  3.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0321-4)
  4. 《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12345-6)

网络扩展解释

“归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二、典故与出处

出自《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原文:“(荀躒)退而谓季孙:‘君怒未怠,子姑归祭。’”
杜预注:“归摄君事。”
意为:荀躒建议季孙在国君怒气未消时,先回国主持祭祀(即代行国君职责)。


三、用法与延伸

  1. 古代语境:多用于政治场景,表示重掌政权或处理国家要务。
  2. 现代引申: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回归故乡祭祀祖先”,但此用法较少见于权威文献,可能是现代引申义。

四、总结

“归祭”本质是以祭祀为隐喻的政治术语,强调对国家事务的治理权。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左传》及相关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博观不迁贰补试钞絶宸恩齿頄打道回府大猾大论大梦初醒得亏登门放亮房租凤钗風壤浮薄子附刊福祥覆查干食公孙树寡识寒骨怀恋槐厅简分数兼收并蓄近便救敌计无付之老命礼籍林阻留娭矑老履和门祚密司判司平厂普济众生灊皖欺僭亲札穷纪券帖刃口仁让色容少年飘泊者四平耸踊挺进头起头胎蕰藉杇墁象房綫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