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的意思、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的解釋

見"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出處與字面含義

該成語最早出自三國時期曹植的《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字面意思是:經過瓜田時不要彎腰提鞋,經過李子樹下不要擡手整理帽子。這種行為容易讓人懷疑偷瓜或摘李,因此需主動避嫌。

二、比喻意義

成語比喻在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要謹慎行事,強調主動遠離可能被誤解的環境或行為。例如:

三、延伸用法與近義詞

  1. 結構特點:複句式結構,常以“瓜田李下”簡寫,用于提醒他人或自我警示。
  2. 近義詞:正冠納履(同樣強調避嫌)、避嫌遠疑。
  3. 反義概念:授人以柄、惹人非議。

四、文化背景與示例

曹植通過此句闡述君子應“防患于未然”的處世準則,後世文獻如《北史》《搜神記》均引用此典,強調謹慎避嫌的重要性。例如晉代幹寶曾用“瓜田李下之譏”描述因環境不當引發的非議。

五、現代應用

如今多用于職場、社交等場景,提醒人們注意行為與環境的敏感性。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藝文類聚》《北史》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是一句成語,意思是在瓜田裡不踩瓜藤,李樹下不戴帽子。它是告誡人們要遵守社會道德,不做違背原則的事情,即使沒有人看到也要做到自律。這句成語通過簡潔的方式,傳達了道德約束的重要性。

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瓜、田、不、納、履、李、下、正、冠九個字。其中,“瓜”字的部首是瓜,筆畫數為3,代表一種植物;“田”字的部首也是田,筆畫數為5,代表農田;“不”字的部首是一,筆畫數為4,表示否定;“納”字的部首是纟,筆畫數為6,表示接收;“履”字的部首是屍,筆畫數為15,表示腳踏;“李”字的部首是木,筆畫數為7,表示一種植物;“下”字的部首是一,筆畫數為3,表示位置方向;“正”字的部首是一,筆畫數為5,表示正确;“冠”字的部首是冖,筆畫數為9,表示帽子。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隱公二十五年》。在這篇史書中,作者記錄了一個故事。公元前547年,晉國丞相介子推幫助君主出使楚國,途中經過一片瓜田。介子推特意不踩瓜藤,以示尊重農民勞動成果。後來,楚國人向楚王告狀說晉國政權薄弱,太子出使時在楚國不用力踏瓜藤。楚王對此非常感動,表示楚國需要借鑒晉國的優良作風。

這句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瓜田不納屨,李下不正冠”。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貝缺一點寫作”貝,屍確“。

以下是一些使用《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成語的例句:

  1. 作為一名企業家,我們要守法經營,不做任何違法的事情。在瓜田裡,我們不納履。
  2. 一個人的品德和道德修養不僅可以從他的言行中看出,還可以從他在李下是否戴帽子來判斷。

以下是與《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總之,《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這句成語提醒我們要堅持良好的道德修養,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要遵守社會公德和個人道德規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