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的意思、科舉制的詳細解釋
科舉制的解釋
隋代以後各代選拔官吏的制度。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炀帝設進士科。唐代置進士、秀才、明法、明書、明算等科。由皇帝臨時下诏設科考試稱制科,定期由吏部(後由禮部)主持的進士科為常科。宋代以後各朝的科舉制隻有進士科,考試都用儒家經義。明清以《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用八股格式,依據朱熹《四書集注》等書寫文章。1905年廢止。
詞語分解
- 科的解釋 科 ē 動植物的分類單位:獅子屬于貓科。槐樹是豆科。 機關内部組織的劃分:科室。財務科。 學術或專業的類别:科目。學科。文科。外科。 古代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後備人員的制度:科舉。科甲。科第。登科。 判定
專業解析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選官制度,始于隋炀帝大業元年(605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止,曆時1300餘年。其核心特征為"分科舉人",考生通過縣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考核,以考試成績作為主要錄用标準。
從制度架構看,科舉分為三級四試:
- 童試:包含縣試、府試、院試三階段,合格者稱"生員"(秀才)
- 鄉試:省級考試,中榜者為舉人,首名稱"解元"
- 會試:中央禮部主持,錄取"貢士",首名稱"會元"
- 殿試:皇帝親試,确定進士排名,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
考試内容以儒家經典為主,唐代設進士、明經等常科與制科,宋代确立三年一考,明清形成"八股文"固定文體。這一制度打破了世族壟斷,使"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可能,據《新唐書》記載,唐代宰相中進士出身者占比58.4%。
權威研究顯示,科舉制對東亞漢字文化圈影響深遠,朝鮮半島958年仿唐制建立科舉,越南1075年開科取士,日本雖未正式采用,但通過遣唐使吸收了相關制度理念。1905年袁世凱、張之洞等奏請立停科舉,标志着這一古代文官選拔制度的終結。
網絡擴展解釋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具有以下核心特征和發展脈絡:
一、定義與起源
科舉制以分科考試為核心,允許考生通過自主報名(“投牀自進”)參與選拔,打破了魏晉以來門閥世襲的壟斷。創立于隋朝:
- 隋文帝設進士科(雛形)
- 隋炀帝正式确立科舉制度
- 唐朝完善為包括明經、進士等科目的體系
二、考試體系(明清成熟期)
- 童試:基礎資格考試,包含縣試、府試、院試三階段,錄取者稱秀才(具備參加鄉試資格)
- 鄉試:省級考試,每三年一次(秋八月),中試者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 會試:京城禮部主持(春二月),錄取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 殿試:皇帝親自主持,分三甲錄取,一甲三人為狀元、榜眼、探花,統稱進士
三、曆史影響
- 社會流動: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階層跨越
- 文化塑造:形成以儒家經典為核心的考試内容,推動士大夫階層發展
- 制度延續:從隋至清(605-1905年)沿用1300餘年,為古代世界最長壽的人才選拔制度
四、局限與終結
明清時期逐漸僵化(八股文盛行),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其公平選拔理念對現代公務員制度仍有深遠影響。
注:若需更詳細考試流程或各朝代差異,可參考、3、12中的分級考試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鞍子坳窪鞭罰不死庭采工裁問嘈襍蟾鈎馳控次骨雌弱摧枯振朽打回頭點擊發齊府記幹戚高屋還葬紅絲硯揮戈灰頽嫮忌雞刀掎奪接見界紙借徵積簡充棟積疴金帶巨偉詅癡符遛步祿力絡驿不絶明矑迷悮摹版鬧嚷泡制飄樊落混破家乾陀棄辱省城生豬赦宥侍禁數目字司會司箴嘽敦體沉同門録推翻駝鈴逶折吾仗屑播